加分项目“大瘦身”,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2014年年底,一系列高考改革重磅政策的落地,令这届高三学生备受煎熬。
比起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更多看不见的波动来自学生的内心。有人因为高考加分的取消而备感失落,有人坚信多年的付出仍会在高校选拔中有所体现,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加高考,再接受大学的特色选拔,这就有效避免了过去尖子生提前录取而给普通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不失为一种更合理的制度安排。
阵痛中不乏机遇。无论是考生还是学校,随着新高考时代的到来,都面临着定位的调整和发展的转型。
教育部公布取消6项全国性加分项目的第二天,本市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教师办公室里,高三英语老师吴芸正忙着指导一位竞赛生修改申请文书。这位学生欲报考上海纽约大学。
“最近,我可是吃香得不得了,简直快变成留学‘中介’了。”吴芸明显感到这一届高三竞赛生态度的变化。除了不少人申请上纽大,还有一些人抢着找她补“跷脚”科目——竞赛生都在准备搏击高考了……
取消加分后竞赛生匆忙改志愿
“为了让申请书更完美,昨晚11点,有个竞赛生家长给我打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吴芸说,往年这个时候,不少竞赛生都已经获得了名校保送或加分等优惠政策。“老师根本逮不着他们的人影,睬也不睬你。”可如今,情况不同了。
加分项目“大瘦身”,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2014年年底,随着一系列高考改革重磅政策的落地,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这届高三学生正经历着改革带来的阵痛,但阵痛中也不乏机遇。
“估计今年上纽大要被挤爆了!”吴芸分析,取消加分后,竞赛生的高考优势消失,只好转投国外大学另辟出路。但申请国外大学至少需要一年的准备期,如今,网申截至日期临近,学生临时“调风向”确实来不及。而报考上纽大无需提供SAT等语言考试成绩,录取机制也比国内高校灵活,因此,成为竞赛生当下的首选。
吴芸的分析,代表了不少竞赛生的真实想法。刚刚参加完2014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冬令营的高三学生小杰这次也报考了上纽大。“申请美国前30名的综合型大学,SAT平均分要达到2150分,我的英语成绩显然有差距。”小杰告诉记者,其他同学早在高二就开始准备SAT考试时,自己正处于冲击竞赛的关键期。“若要冲SAT,就得‘扔’竞赛,我选择了竞赛。”
除了语言因素,由于2015年开始,高校自主招生统一安排在高考后进行,加分优惠政策到目前为止不甚明了,这在小杰等竞赛生看来,上纽大的预录取政策“一枝独秀”,显得尤为“诱人”。
“按照我目前的竞赛成绩,前年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去年是在高考成绩上加20分投档,今年全部取消。若能在高考前拿到预录取资格,肯定心定不少。”小杰说。
早在2012年刚进高中时,小杰就已经感知竞赛生的“前景不妙”。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当年6月,上海五部门联合发布了“调整本市部分高校加分项目和加强加分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份文件提到,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保送资格;获全国中学生奥赛上海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
小杰所在的理科班最初44人,起初,不少人都是冲着物理竞赛而来,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只有14人。其余的学生,要么一门心思拼高考,要么转战其他竞赛。
竞赛生寄希望于“自招优先”
谈及竞赛生的付出,高三学生小昱深有感触。“他们过得都是‘非人生活’,常人难以想象。”据小昱了解,班里的不少竞赛生都是夜里两三点睡觉,每天刷题量不少于50道,耗时四五个小时。竞赛前停课集训一个月,从早上7点训练到晚上9点。他们全年无休,过年也只放四天假,“大年初五,空荡荡的校园里只剩下竞赛生、保安和校工。”
“总想着付出总会有回报,不曾想,到了参加高考时,加分政策被清理得更‘干净彻底’了。”小昱告诉记者,听闻加分取消后,这几天,班上有同学情绪比较低落,月考中连最拿手的科目都发挥失常,英语也只考了79分。
尽管有些无奈,但小杰也注意到,教育部的政策明确指出,考生的相关学科特长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目前也只能寄希望于此了,但‘敲门砖’究竟有多少分量还不得而知。
有业内人士解读,此次取消奥赛加分政策,用三句话总结就是“保送保留、加分取消、自招优先”。即全国奥赛决赛一等奖并参加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保留保送资格;省赛区一等奖高考加分资格被取消,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是否高考加分由各省决定,加分分值不超过5分。有关获奖学生参加自主招生时,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在沪上一所普通高中校长丁明看来,取消这类竞赛加分,有助于高中教学回归教育本位。“为了参加竞赛,一些学生的成长变得畸形,就好比一棵大树的树干特别发达,但枝叶全无。清理加分后,学生的学科结构有望更合理。”丁明了解到,不少竞赛生只是拿学科特长当敲门砖,并非真正有志于此,进入大学后,他们纷纷“移情”其他专业。
在相当一部分中学校长看来,一旦学生、家长少了功利心,学科教育回归正常轨。以兴趣为出发点,学生们反而会学得更高。
部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或调整招生策略
对于学了12年游泳的林浩而言,此次体育特长生加分的取消也让他有点失落。“尽管前几年就吹过风了,没想到,政策来得那么快。”林浩说,以往一般满足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等条件,均可获得20分加分。高校会依据各自的体育专项特色和需求招生,如同济的足球、华师大的田径、上海海事大学的游泳特色等。因此,体育特长生的升学走向也相对固定。
这些天,林浩的班主任李峰也明显感到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对学生产生的压力——文化学习比过去用功了,训练也不敢松懈。李峰坦言,取消体育和艺术类特长生加分,势必对部分体育或艺术传统项目学校产生冲击。今后,这类学校可能会压缩特长生招生,甚至调整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定位。
“如果学生出路不好,学校会很尴尬。”李峰举例说,这几年,应对政策变化,学校也在观望,在招收体育特长生上有所保留。这届新高一只招收了五六名游泳特长生,而往年都有十几人,且学校保留的均是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这样进入高考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丁明告诉记者,对于今年中考报考该校的体育特长生,他都会发出提醒。“提前跟家长说清楚,今后学生要明确走两条路:要么凭文化课实力来竞争,要么走专业梯队,力争进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丁明注意到,尽管加分取消,但特长生的路并未堵死。教育部明确,取消加分项目的同时,继续鼓励学生特长发展,如体育特长生可选择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或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考试招生,或其他体育学类专业招生。艺术特长生可报考高校艺术团或相关艺术类专业。
作为国家一级运动员,林浩打算报考沪上一所名校的游泳高水平运动队。“去年,这所学校在全国只招收了三四个人,竞争非常激烈,但我还是想去试试。”在沪上一所高中的体育老师看来,能够进入高水平运动队的学生毕竟凤毛麟角,对于广大基层运动员而言,他们更关注高校后续政策的跟进、细化和明确。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名单,2014年本市获得加分的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特长生共计428人,加分分值为20分。有老师担心,取消体育、艺术特长加分是否不利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运动员的梯队建设要保持连贯性。”李峰希望,未来高校能通过自主招生建立起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来保留这些优势项目和优秀人才,在公正公平和特长加分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两根“终点线”倒逼学校重新规划教学
除了教育部公布的“新政”外,对于上海的高三学生而言,2015年春考也极具关注度。
在申城高中走一遭,就能感受到春考的火爆。以某中心城区为例,一所普通高中全校120名高三学生中,有92人报名,占比近八成;某区重点高中,269名高三学生中,100多人报考;某市重点高中,217名高三学生中,71人报考。就连区内的一所数一数二的市重点高中,也有50余人报考。今年,上海春考报名人数水涨船高,已超过两万。
丁明分析,学生的报考热情与新试点的春考改革不无关系。明年,春考首次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敞开大门,且参与招生的高校由8所增至22所,招生总计划达1640人。这些高校拿出的招生专业,大多为校内教学力量雄厚、就业火爆的“招牌专业”。
“春考若成功,即可享受半年的‘长暑假’,这对学生很有吸引力。”高三老师李峰说,报名春考的大多是“临界生”,处于一本和二本、二本和大专的临界状态。不过,一些老师也反映,时下,春考对加试科目的学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全力拼明年1月底的语数外三门笔试,部分学生基本放弃了加试科目的学习。“从11月政策公布后,加试科目一放就是3个月,万一春考没成功,秋考也乏力。我们担心,不要因为春考多开了一扇窗,而关上了秋考的那扇门。”一位老师说。
丁明则表示,不必过于担心。“面对春考机会,学生把阶段性重点扑在语数外上无可厚非,春考结束后,再统筹调整重点使力,影响应该不大。”丁明反而感到,春考“倒逼”学校反思如何更合理地设置课程。对于一些普通高中而言,时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根据春考日程重新规划和设计教学。随着未来春考的重要性日渐提升,学校都要设置两条“冲刺终点线”——秋考和春考。这势必要求学校提高课程领导力,基于两条冲刺线设定不同的教学进度和课程内容。
高考“新政”下,学生心态各异
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则,2014年本来是全国执行《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第一年。但从2015年开始,大刀阔斧的加分“瘦身”行动已经开始,可见调整高考加分政策的迫切性。用教育部文件上的话来说,就是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矛盾最集中的体育、艺术等特长加分和地方性加分问题。”
在一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层次的高三学生,也了解到他们面对高考新政的不同心态和境遇:
“全面发展型”学生小A一直是学校各类活动的积极分子,曾获得“上海市三好学生”称号,突然取消的优秀学生加分项目,让小A最近的情绪有些低落。“我的志愿是报考复旦和交大的临床医学八年专业,现在20分加分没了,总感觉不是特别稳。”小A尽管很无奈,但还是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只好再奋力搏一把。
“学霸级学生”小B今年八月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暑期学校。“学生在暑期学校的表现与自主招生挂钩,往年11月份,不管合格或不合格,有没有加分优惠,结果都已经出来了,但今年却杳无音信。”小B说,为了备战各高校的自主招生,他从高二就开始补课,周六从早上8点补到晚上8点,补习科目为语、数、英和物理,到周日,同样的科目又再“滚”一遍。
“两天补习的侧重点不同,一天侧重高考,一天侧重自招,难度更贴近竞赛,如组合数学、负角和数论等。”小B说,周末补完课回家,定是“元气大伤”,躺在沙发上倒头就睡了。尽管自招的形势瞬息万变,但小B说,补课还会继续。因为他注意到,高考过后,高校还要组织自主招生考核,考试科目不超过两门。“我预估笔试的难度应该会贴近竞赛,所以不能松懈。”
“普通学生”小C并没有为自招做特别准备。在他看来,自主招生放在高考后举行,减少了对高三正常教学的干扰,大家一心一意拼高考,更加公平了。
“往年,一些好高中常常能提前获得名校直推名额或自主招生的各类资讯,让我们总感觉落后一步。如今,大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小C说。(注: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文汇报记者 钱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