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和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特质之一,而这种特质恰恰是需要通过科普工作来实现的。科普工作要始终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展开,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大科普”格局
“科技创新的先进理念和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特质之一,而这种特质恰恰是需要通过科普工作来实现的。科普工作要始终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展开,树立“大科普”理念、构建“大科普”格局。
科普工作是科创中心建设的社会基础性工程
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是科技事业的一体两翼。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是核心,而科普工作就是其社会基础性工程。重视科普工作,做好社会基础性工程,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这已是共识,在科创中心建设中,科普工作的社会基础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支撑作用:
——提供社会基础支撑,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科创中心建设需要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正是充分依托各类科普载体,促进公众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了解最新科学发展动态,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引导形成良好的创新导向,从而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社会基础支撑。
——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实现持续造血功能。科普工作通过覆盖了各个人群的非正式教育、能力提升培训来培育潜在的卓越科技人才队伍,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资源支撑。
——提供创新动力支撑,催化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中心建设要求有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优质平台和良好机制,科普工作可以通过构建创新联动格局,在很多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候,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向公众进行科普展示,从而为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供催化剂。
——提供文化环境支撑,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制度、经济、人力和文化是全球科技创新建设的四大支撑条件。科普工作通过构建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为核心的创新文化,向社会张扬科学理性,培育科学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文化环境支撑。
科创中心建设要求科普工作进行全方位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基础在于全民科学素质。因此科普工作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地位,成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强大引擎,这就要求科普工作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展开,从传播方式、传播选题、运营模式、科普主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传播方式创新成为科普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必然趋势。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科学传播变得无比高效、充满乐趣;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科普信息化已成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的必然趋势。
传播选题创新成为科普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制胜法宝。科普工作要及时跟进社会热点和前沿科学,结合最新的展示技术和展示手段,挖掘科普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保证传播内容的前沿性和先进性,为公众提供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与全新的科普体验。
运营模式创新成为科普迸发新活力的重要因素。国家明确要求“科普工作要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和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科普服务供给新模式”。
社会化机制创新成为科普实现大发展的必然要求。“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是整合科普资源、推动科普发展的有效形式。因此,当前科普工作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团体、民间、高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科普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工作机制,使科普成为社会化的科普。
在大科普格局中发挥“龙头”的引领作用
上海科技馆作为上海市科普场馆的重要阵地,在大科普格局中要发挥持续的引领作用,为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不断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
——在科普展览展示方面,成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台。上海科技馆于2014年被CNN评选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博物馆”,这将是一个面向世界的优质展示平台,我们应时刻捕捉科学研究的动态,了解最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地为科学的新进展提供展示的平台,为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
——在科普教育服务方面,成为科学传播网络的枢纽站。多方面共同协作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尤其重视和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我馆馆藏资源、展教资源,加强馆校合作;“大手牵小手”加强馆际合作;联合社会力量共筑大科普格局。——在智慧场馆建设方面,成为科学传播手段创新的示范点。重点推进三方面创新:全面改造科技馆的信息化系统,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科技馆运营的智能化的监控,从技术上保证科技馆平安运行;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展品与藏品分类、归属、位置、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工作效能;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参观体验,促进互联网时代上海科技馆的新发展。
——在科普人才集聚方面,成为科普高端人才的蓄水池。集聚一支包括管理、设计研发、展示教育、政策研究在内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同时,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的作用和功能,为上海乃至全国培育、输送科普人才。
——科普合作交流方面,成为科普国际合作的排头兵。一方面,积极引进国际科普项目或交流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打造国际化科普品牌,在科普临巡展、科普活动、科普影视、科普衍生品等方面建立国际声誉,做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在国际科普舞台发挥与上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对等的影响和作用。
——在科普产业培育方面,成为科普文化产业的孵化器。努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科普创新成果,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科普内容资源的开发、集散和服务中心。同时,应该直面科普文化市场需求,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和产业灵感,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科普的模式,有效提升科普文化服务水准。
文/王莲华(作者为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