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一座城,一盏灯,从城邑到城市,一路微光成炬,照亮城市文明进程。我居住的松江城,是一座可以倾听往事诉说的千年古城。如今,虽然古城风貌已改旧颜,但依然可见岁月留痕:唐幢流云,书写史诗;方塔风铃,载歌远传;府治谯楼,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历史之门;还有明代大仓桥下的市河流水潺潺,荡漾悠远而又亲近的回声。松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梦里都有星辰柔光辉映的一个“城”字萦绕心头。
为解上海城镇起源于何地之谜,我曾追寻过很久,最终在松江广富林遗址找到了答案。上博副馆长陈杰在他的《实证上海史》一书中写道:“上海地区吴越时期的遗址十分丰富……其中,松江广富林遗址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大型聚落”。记得时任上博考古部主任的宋建曾来松江讲课,认为东周至汉代的广富林聚落,最有可能是上海最古的城镇。溯源城市概念,派生于城邑,而城邑系有围合的等级高于一般村落的中心聚落。更为可喜的是,广富林遗址考古发现过汉代子母式地砖和瓦当等高规格的官署建筑构件,为寻找上海地区早期城镇起源提供了有据可考的实证物件。所以,回望上海地区城镇发祥之光,广富林聚落点亮的灯火,折射出第一缕城邑光芒。
城在身边,历史就在身旁。回首以往,比城邑灯火更加明亮温暖的是城市之光。唐代置华亭县,拉开了本土具有城市基本特征的历史序幕。据上海最早的一部方志南宋绍熙《云间志》记载:“唐之置县,固有城矣”。由于“捍海塘”的成功修筑,疆域基本稳定,塘内土地得到开发,人口数量增多,唐天宝十载(751),在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吴淞江以南至海这片区域新设华亭县,县城在老集镇“赵店”基础上兴筑。依照“凡是历史上曾经作为县一级政府驻地的聚落,就作为历史城市”的观点,这座堪称上海地区最早的县城,起初规模相当有限,城墙“周回一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厚九尺五寸”,是个迷你型的小城。即便如此,却给人以自豪,恰如《云间志》所说:“县之有城,盖不多见。华亭邑于海壖,或者因戍守备御而有之。”由此看来,最初的华亭县城,虽然具备了城市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征,但筑城初衷还是偏重于地处海边,加强守备防护之需。越唐入宋,华亭县城内街巷增多,史载宋代华亭县城有25条巷子。当时的县城规模虽然不大,但地面建筑不失恢弘气势和典雅风度,从北宋方塔之高耸秀美上,便可见小城风光,书写华彩篇章。
华亭升府的第二年,改称的松江府降生了。从元至元十五年(1278)开始,华亭县城同时为松江府城。一方面,府、县署并存一城,地望日隆,吸引包括杨维祯在内的不少外来文人墨客寓居松江;另一方面,府、县官署众多,工商市肆,绅民宅第等有增无减,使得较小的城垣难以容纳,故而沿市河向西发展,至元末开始形成东到华阳、西到跨塘的十里长街,亦即明代《松江府志》所记的“郡治大街”。松江大规模筑城的历史始于元末。据《松江县志》大事记载,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扩筑松江府城”,兴建了一座土城墙围合的郡城。四年后,朱元璋命徐达分兵取松江,下令征砖筑城,但因平定钱鹤皋作乱,徐达无暇顾及,此事不了了之。直到明洪武三十年(1397),在元末张士诚所筑土城墙基础上改筑砖城,城墙周围九里一百七十三步,城墙外有护城河,城墻上建有御敌工事。人们怀古所说的开有水、陆各四门的府城基本方位是元末形成的。
入明以后,松江府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府城为全国33个工商业城市之一。时至明代中后期,当地城市化进程提速推进,府城内聚集有袜店、鞋店、染坊、牙行等,店铺楼堂林立,南北商贾云集;至崇祯年间,城中弄巷增至106条。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时期松江府各地市镇(小者为市,大者为镇)蓬勃兴起,一改明代前期发展缓慢的状况。有数据显示,当时的松江府面积为4200平方千米,市镇数量达62个,平均分布密度为每67.7平方千米有1个市镇。这一市镇空间分布密度,不仅高于苏州府和杭州府,而且是江南平均密度的5倍多,可谓遥遥领先。此时的松江府城,在各地星罗棋布的新兴市镇簇拥下,犹如众星拱月般的存在。
改朝换代之际的战火,总是会给城市带来创伤,元末如此,明末也是这样。但战火熄灭后,建设家园的灯火便会再度点亮。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松江府城郡治大街两侧弄巷数量增至历史最高峰,不仅有街巷158条,而且有石牌坊169座。今天人们传看的那张“松江府城图”,就出自嘉庆年间的《松江府志》。时至道光年间,上海对外开埠,松江府城趋向式微,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转移至上海城。1912年1月1日,随着松江府的撤销,府城变为了县城。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千年古城,遭日机狂轰滥炸,加之后来市政建设之需等缘故,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府城围合旧迹仅存中山东路以南的一段护城河,和靶场用作挡弹墙的一段城垣残迹。
走笔至此,想起明清时期松江府城西向建有一座因仓而兴的仓城。仓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名为西次水仓,嘉靖年间遭倭寇侵袭,倭患平息后,为保西仓安全,移用叶榭得胜港防倭旧堡材料,兴建城墙周长2里,高1丈8尺,陆上城门四座,墻外四濠环绕之城,名曰仓城。《永丰街道志》称仓城是松江府城西部的一座子城。因仓城为松江府税粮重地,明崇祯年间,松江知府方岳贡又在大仓桥与跨塘桥之间建造了一座保卫仓城和确保漕粮船只进出安全的瓮城,也称月城或俗呼城肚子。清顺治十三年(1656)建娄县,县治设在仓城内。顺治十五年(1658),娄县署迁至府城中的邱家湾,松江府城内始有一府两县署(华亭、娄)。时至清末,仓城繁华不再。民国八年(1919),仓城被拆,城砖被官产处招标出售。至此,存世480余年,载誉松江赋税甲天下和天下粮仓之一并与大运河兴衰共涛声的仓城,成为历史记忆和文化资源。这就是今天的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
古代的松江府城,如今是人们习惯所称的松江老城。民国时期,松江屡遭战乱,老城满目疮痍;新中国诞生后,城市建设逐步恢复发展,1959年松江镇列为上海卫星城。迎接跨世纪的钟声敲响后,在继续推进老城改造的同时,一幅松江新城规划蓝图脱颖而出。2001年底和2004年初,《松江新城总体规划》第一轮、第二轮相继出台。一座以行政中心为原点向四周扩散,结构严密,绿色生态,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新城拔地而起,即上海市“一城九镇”规划建设中的“松江新城”。松江新城,城中有城,为本世纪初松江区与上海市教委签约合作建设的松江大学城。城市花开,绽放松江,飘香世界,2005年11月8日,在西班牙拉克鲁尼亚市举办的第九届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大赛中,松江荣获国际花园城市C组级金奖第一名。
新时代,新气象,松江赋能而歌,科创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城市之光,在筑梦、逐梦、圆梦的征程上折射新的光芒。当下,上海规划建设“五个新城”,其中之一的“松江新城”正落地推进;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正加速建设;面向科技创新星辰大海和打造“综合性节点城市”的松江,一幅新时代科创发力、人文走心、生态悦人的松江城巿新画卷正徐徐展开。我因此感而叹之,那些曾经载誉岁月荣光的城邑、城镇和城墙、城河等,虽然大多已成过往,但依然有松鹤延年的生命迹象,就像水之长流,未必会消逝一般,只是注入了更为浩瀚的江河湖海,辉映更为辽阔的天空。应了那句话,传承是最有效的保护,发展是最深刻的弘扬。
古城有言,致敬创造新时代、新奇迹的人们;海上有歌,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纵观世界上古今著名的文化城市,无不是以本土文化为根,体现区域特色发展起来的。怀想松江,从广富林聚落点燃城邑灯火,到在“赵店”基础上始建华亭县城;再从华亭县城升格为松江府城,对接近代崛起的上海城。越古而今,从松江县城到建设上海“卫星城”和“一城九镇”中的市郊新城,再到“综合性节点城市”以及当下推进建设的上海五个新城中的“松江新城”,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累积,一直为松江城市建设引擎输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松江这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就这样在古今牵手中传递着一种微光成炬、向光而行的复兴力量。我因此坚信,只要心中有爱,美好就会如约而来。一座人民向往、面向未来的新城,一定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一座环境友好的生态之城,一座以人为本的宜居之城,一座魅力四射的人文之城!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