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经典化”需要经过时间长河的过滤和沉淀。十九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生前声名如日中天,在欧洲被视作美国诗坛魁首,身后却很快跌出大诗人的排行榜,从此一蹶不振。
杰克·伦敦生前也是声名赫赫,但在英年早逝后,却遭到攻击、贬低,被学界忽视了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纳博科夫1957年问世的小说《普宁》里,在美国大学教俄文的主角跑进一家书店,想要买一本“著名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著名作品”《马丁·伊登》,店里却无人知晓。普宁想起以前在俄国,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读过伦敦的作品,而且一读再读,颇为感慨。普宁的感慨,正是纳博科夫本人的心声。不过,进入上世纪下半叶之后,伦敦渐渐重新得到学界的重视,回到了经典作家的行列,由批评界权威人士主持的《美国丛书》,在1982年出版了一部精心编辑的两卷本伦敦作品集,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1903年六七月间,伦敦的中篇小说《荒野的呼唤》在当时还是周刊的《星期六晚邮报》分四期连载发表,作家先前也将稿子寄给了麦克米伦公司总裁布雷特。布雷特不愧是一代出版大家,慧眼识英雄,出资两千美元(相当于今日将近六万美元)买下作品的全部版权,做成了公司史上最成功的一笔交易,此书在八月出版后,从未绝版,即使在作者被学界束之高阁的那段时间,也还是畅销的少年读物。
欧美文学史上,以拟人化的动物为主角的作品,从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到中世纪法国的狐狸列那传奇,都是先例。比较晚近的,是英国作家吉卜林的《丛林奇谭》里那几个以动物为主角的短篇。伦敦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在短篇小说方面已经颇有创获,赢得“美国吉卜林”的美誉,不过即使有吉卜林占先,《荒野的呼唤》还是算得现代小说同类作品中的一座里程碑。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本座乃猫》,要三年之后才问世;弗吉尼亚·伍尔夫以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蓄养的獚犬为主角的中篇小说《弗勒西正传》,三十年后才出版。伦敦廿一岁那年,在阿拉斯加育空地区出生入死的经历,为这部小说的背景积累了丰富的原材料。他早年如饥似渴地博览诸家,转益多师,在这部作品中处处有迹可寻。巴克身上,有尼采笔下“超人”的影子,巴克成长的经历,就是达尔文“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活生生的例子,不过它由犬成狼,与进化论逆向而行。作者使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事方法,但常以巴克的视角“狗眼看世界”,从近距离描述它的心理状态,这得益于作者熟读从司汤达、福楼拜到左拉的法国小说。他那种洋溢着阳刚之气的文字风格,对于后辈一些性格相近的美国作家,从海明威到凯鲁亚克,都有深远的影响。
布雷特为这部小说的初版本作了精美的包装,聘请两位青年画家为之作了十幅彩色插图,印行了一万册,很快销售一空。上面这幅插图里,小说的主角巴克即将在棍棒下领教到惨痛的教训。画家古德温(Philip R. Goodwin, 1881-1935)出道极早,十一岁就有绘画作品被著名的杂志采用。他先在罗得岛设计学院和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习艺,后来转到费城的德雷塞尔科学工艺学院,师从以自编自绘的少儿读物驰名的插图家霍华德·派尔。他受聘创作这些插图时,年仅廿二岁。日后他的作品,大多以野生动物、捕鱼打猎及户外生活为题材。
“名著与画”是叶扬在笔会的专栏
作者:叶 扬
编辑:钱雨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