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星将旧著《条畅小集》中读书部分析出,增益新作六篇,颜曰 “舟榻编”,属我作序。我与晓星相识甚晚,仅欢谈两次,问年则小我二纪,论学则各有专攻,自成方圆,但每有心灵相契之感,故不敢辞。但所知尚浅,故游移多日,不知从何说起。
先说读本书之感受。凡五编,曰清赏,曰漫读,曰剪影,曰辑佚,曰序跋,存文二十来篇,中心乃读书而知人,因艺而悟道,即小而究实,会意而写真。其读书之深广,诠艺之勤劬,尊前哲全循师道,存往事如恐不及,诚可为学人镜鉴,清世谈资。晓星所谈,我大多未曾先知,故读来兴味绵长。辛丰年先生为我同事严锋教授之父,其西洋音乐评论为世熟谙,晓星则因同里而常得问学之乐,将日常感受写成近百段之碎语,工笔立体画出此位从军旅走向西乐大学者的完整人格和细处精神,非日积月累,何可臻此?他在卞之琳去世前一月有采访并为之作口述自传的构想,虽无法实现,但从往事拼缀中表述敬意,表彰其文学翻译成就之高。其他若陈师曾、凌纯声、金克木、宗白华、林徽音等,皆晓星心仪之学艺双美者,虽年辈遥隔,晤会无由,因其前尘往迹,发幽炳辉,存学传艺,弘道续志,何可以小道视之。晓星之专学是古琴与琴史,本书虽不专谈琴,然琴事仍处处可见。虞舜抚琴而天下得治,琴虽为艺事,为小道,其理与治国之道通,其兴亡存续适与世之治乱相应,我知晓星别有感会,当另成编也。书中存晓星主持《掌故》四辑之编后语,更足见其联络同气、期存国故之雅志与辛劳。百年风雨,英雄豪杰者之所为,自有国史存;生民走弃沟壑,得何人为抆泪;中间则抱异秉颖才者,亦民族精神之所寄,其人其事有不能泯灭于天地之间者。晓星与二三同道张皇于此,其事虽小,其道可弘,故一问世即洛阳纸贵,职此之故也。
初因《掌故》而知晓星。前年中秋雨夜在南通更俗剧院茶室夜谈,方知其因迷恋读书而耽搁高考,得一电大文凭,做了几年公务员,不喜,弃而入报社,兴趣全在古琴史与文史掌故之学。问其所业,则已出七书,问其所学,皆有叩斯应,惊叹南通有此奇人,更感惟南通山水钟秀,方能造就此才人。我亦长于南通者,劫遇红羊,学业遽废,习稼八年,何谈进学。幸遭遇南通中学曾听闻严迪昌授课诸高中生,得饫闻中外文学断片,分享残膏余光,居然逐次进学。仅中学、大学各一年即考取首届研究生,后在复旦任教,基础多半因自学而积累,此与晓星经历偶同者。晓星在本书后记云南通濠河一汪碧水乃小城灵气所在,我则更感慨自近代张季直先生开实业,办学堂,建博物苑,倡地方自治,南通之基础教育与艺术氛围皆领先全国,余德不泯,代有沾溉,晓星与我皆蒙其惠,而不尽能道其原委。如我回忆往事,知青八年,艰难备尝,而农事之余,则临摹静物者有之,习练胡琴者有之,喜读书者行箧中偶存中外经典,虽极端岁月而文化未或中辍,此自城市文化之内在生命力,虽遇劫火而终不能湮灭扼杀。不免感慨,一城市之文化蓄涵,非看其有几所大学,宜看其能否在民间诞育自学成才者。不知晓星以为然否?
因具自学求进与学院进业之双重身份,我对各自之长短,偶有独特之感悟。学院教育学科分切仔细,学理灿然明白,加上名师云集,各有专攻,文献积累,同学质疑,中外激励,占据主流,诚为造就人才之坦途,学术殿堂之正门。然学科壁垒森严,交会不易,新变皆在;名师各有专守,高下有别,通塞不一;学理累迭不变,结论严密,间或扼杀朝气,亦所不免。多年前有友人感慨,聚天下英才,读完四年书都读傻了,虽偏激之辞,亦非诬陷也。至今日论科研仅看数量,晋职位须看项目,报项目多出臆想,亦皆常见。窃以为文史之学中杰出创见,须于读书间点滴积累得之,何可先造规划,复以数年时间将规划填空扩容为成果,诚有违古人读书进学之雅意,仅满足今人量化管理之愚智。学者众多而难得人师,原因或在于此。
凡治文史之学者,皆知《大学》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之人生志业。今世非古,读书不能致身通途,事理自明,不待多言。然传统学术可因读书而立说,可因个人体悟而名家,则始终不变。凡自学而得自立者,初则出于喜爱,进则倾心博取,勇于涉猎,敏于通会,更进则知天地万物之理皆可自读书中获得,我与古人兴会感通,捕捉八荒,渐次流注,足成气象。即便曾受学院教育,曾拜名师晋学者,若要自成门派,自拓新途,其经历也与自学者等,非尽靠师说而得造诣也。其中得失,我曾遍尝,且常感因早年之自习,至老而能有进取之锐气,然因此而造成局部欠缺之迷失,自学困促之乡愿,乃至兴之所至之浩汗无归,虽日日警醒,不能尽免。我治学之刻意求深,卑以自持,其实都与此有关。坦言感受,期与晓星分享。
真希望晓星有朝一日置一游艇,邀二三友朋,且漂泊濠上,琴酒欢会,听风听雨;出东海非遥,长风挂席,看日落月升。人生尽兴,如此而已,到时莫忘约我。
写于戊戌二月初二
(本文为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严晓星《舟榻编》序)
作者:陈尚君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舒明 吴东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