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奠宙教授(右)与本文作者
近年来,每到上海出差,如果会住一下,就都要去探望年迈的张奠宙先生,就算不能去,也要打个电话了解近况。2018年12月16日,我在沪开完会,傍晚返回杭州路上,向先生家去电,师母说:先生还是老样子,留在六院医护,只是有时犯老年糊涂。三天后,12月20日中午,就惊闻先生与世长辞。总觉得还有话和先生没有说完,还有些事没有做完,总觉得应该再见先生一面——人生之痛:未道别,已永别。
初识张奠宙先生,源自他坚持办了二十多年的一个班——由他和几位老前辈共同发起组织的“教育部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在教育部人事司的重视与支持下,先生从1992年开始筹划,亲力亲为,办了二十多年,成为全国数学教育研讨的最高学术平台之一,推动着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4年12月,恩师张天孝先生推介我去参加在广西南宁举行的这个研讨班,当时参加会议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还比较少。
与先生有深入的交流,是2006年12月,那一届数学高级研修班移师澳门,澳门数学教育学会安排了与会代表观光,先生说已来澳门多次就不再外出,我也这么说,于是先生提议:不妨到他房间聊聊小学数学的事。我们因此结缘,开始了一段忘年交。
张先生早年是研究纯数学的,在现代数学史、泛函分析上都有建树,所著《20世纪数学史话》深得杨振宁、陈省身等多位数学大家的赞赏。后来,先生与数学教育的结缘,担纲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制组负责人,同时十分关心义务教育数学的教学改革。他与黄建弘、孔凡哲、黄荣良等教授拟合著一本《小学数学研究》,我也有幸参与。在完成书稿的过程中,与先生经常近距离地接触,甚至在他的书房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后来又常常打很久的电话。先生脑子里存储着的知识就像他家长长高高的书架,连绵不断,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一次交流,与我来说都是一次教导。
因为有了这本书的合作,后来先生就常常带我参与小学数学研讨活动。2008年夏天,教育部中西部教师远程教育培训活动,我和先生在上海电教馆以对话的形式拍摄“关注数学本质,提高数学素养”,内容以小学数学教师关心的问题为主,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后来在《人民教育》上还发表了相关的文字。
2009年底,《小学数学教师》编辑部在山东烟台举办“应用题教学研讨会”,先生准备亲自与会做主题报告,组委会安排来上课的学校正是张先生小时候上学过的烟台养正小学。可惜先生最终还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无法与会,嘱我代为报告。
就在去年,倪明教授送先生一套俄罗斯的小学数学教材,先生再一次约我一起完成一篇文章,推介“一套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的俄罗斯教材”。一边是特别渴望能让先生多留下些对小学数学的真知灼见,一边又因先生身体状况——腿脚不便、听力不好、心脏搭桥,作为学生辈的我们都不忍打扰。
先生退休,“退而不休”。每一次去先生家里,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作。即使后期住院,我到病房探望,都常常见他在病床上翻阅数学书籍和期刊,关心着数学教育的动向,不能用家里的电脑,就改在iPad上继续写作。记得有一次,恰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正式颁布后不久,一听到正式颁布的消息,他就过问“珠算”的事宜——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让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经过先生提议,算盘出现在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病床上的他很欣慰。
先生对新生事物也有特别敏锐的洞察,看了“舌尖上的中国”,他就说:“中国的数学教育为什么就没有人拍成这样的纪录片向全世界展示呢,如果有人愿意拍,我都愿意来写脚本。”近几年,他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教材,从数学的角度审视小学数学的内容编写,提出了系列的真知灼见,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先生作为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执委,也是中国的第一位代表,一直致力于在世界舞台发出数学教育的中国声音。他很谦虚,说起初自己英语也不好,但是多读敢说,就不再害怕。他在自己著书立说的同时,也不忘提携后辈,对我们一直都用“合作、支持、帮助”的谦辞。我出版拙著《思想改变课堂》时,先生也欣然题写了勉词(下图)。
去先生家多了,遇到饭点留下共餐,先生总是把宁波老家的大对虾往我碗里夹,回想起来便涌动暖流。先生八十华诞那年,八方友朋纷至沓来。那时先生已行走不便,只能依靠轮椅,师母嘱我在会议期间多协助招待。记得来宾们与先生拍照留念时,有的是数学会的朋友,有的是海外专家、有的是师范大学校长、有的是老同事……这时先生递我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几位教授的名字,约请一起合影——在国家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大家虽然意见不一致,但都是学术争鸣,彼此还是朋友,相逢合照“泯恩仇”。可见先生的胸怀和气度,以及用心良苦。
今生有缘,能在人生旅途遇见先生,受益良多。我没有机会系统听先生授课,更无法传承先生数学教育的精髓,但即便如此,也已心怀知遇之恩。苏州河畔先生书房、澳门宾馆会客厅、上海电视台摄影棚、杭州灵隐茶树下……都留下了先生的音容与教诲。两年前,笔者曾与先生打趣:您《陈省身传》写得那么好,抽空写一本《张奠宙传》吧,不然以后写不动了。现在回想,终究已成遗憾。
先生千古,丰碑不朽。
作者:唐彩斌(浙江省杭州市时代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