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在遥远的智利,在诗人聂鲁达的黑岛故居,在太平洋汹涌不息的涛声中,我出席了聂鲁达基金会为我举办的一场朗诵会。这是中国诗人第一次在这里吟诵诗篇,是一次无法忘记的奇妙经历。我曾经在聂鲁达的回忆录中读到他对黑岛的描述,那里留下了他生命中很多重要的印记。聂鲁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海洋的倾诉,对世界的思索,诗人的情感和才华,凝固在滨海故居的每一寸空间。五光十色的贝壳、雕塑、绘画、酒瓶,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艺术品,在墙角、床头、楼梯、窗台和壁柜间交相辉映,还有那些定格在黑白照片中的微笑和沉思,是聂鲁达诗篇的无数注脚……在面向大海的一间小餐厅中,我发现屋顶的木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字母,这是聂鲁达在世界各地的诗人朋友的名字。他在黑岛经常想念远在天涯海角的诗友,思念迫切时,便用刀在房梁上镌刻下一个个刻骨铭心的名字……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访问美洲,在墨西哥,遇到一位满头银发的优雅女士,她的名字叫卡门,曾经担任过聂鲁达的秘书,黑岛是她经常去的地方。追忆往事时,卡门那种深情幽远的眼神,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她说: “在海边,可以看到聂鲁达书房里的灯光,他的灯每天都彻夜亮着。我只能远远地看着那灯光,心向往之,却不敢走近……”我和卡门分别时,她送我一本她珍藏的诗集,那是聂鲁达年轻时的成名作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站在聂鲁达黑岛故居的客厅里,我想起了远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想起了我的故乡上海,想起了上海作家协会的那个面对花园的客厅。大半个世纪前,聂鲁达曾经走进这个客厅,花园里回荡着他的笑声,他的诗篇,被疾风般的西班牙语托举着,穿梭在水晶吊灯的光影里,环绕在那座意大利雕塑的周围。那座雕塑,是神话中的爱神……
最近几年,上海作家协会的客厅里,每年都会回响起用各种语言朗诵诗歌的声音。聂鲁达造访过的这个大厅,正在成为引人瞩目的诗歌殿堂。上海国际诗歌节,已经办到了第三届,从国内外来了很多诗人。诗歌节期间,黄浦江畔又会响起诗人的声音,诗歌会成为这个城市中撩动人心的风景,会成为很多人的话题。对热爱诗歌、热爱文学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节日。去年在黄浦江上举办的 “诗歌之夜”,人们还记忆犹新,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在黄浦江的涛声中接过金玉兰奖杯,成为第一个获颁金玉兰上海国际诗歌奖的诗人。阿多尼斯那天晚上的获奖感言,至今仍萦回在我的耳畔: “金玉兰诗歌奖对我而言是一座新的桥梁,这座桥让我跟上海,跟中国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小说家、科学家建立了一种更密切的关系,这座桥梁让我有更多机会了解伟大的中国人民。”
如果把上海国际诗歌节和诗人们的联系比作桥梁,那么, 《上海文学》为国际诗歌节出版的特刊,犹如一座桥头堡,每年的诗歌节,就从这座桥头堡出发。欣赏在这个桥头堡聚集的诗人们的佳作,对我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今年的国际诗歌节,又将有很多诗人从世界各地,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与会者人未抵达,诗先登场。读他们的诗,让人惊叹人类文字的奇妙也惊叹人心的曲折精微和浩瀚。诗人用独特文字展现的世界,和小说家虚构的世界,有着完全不同的风貌情状和质感,诗歌为读者展示了观察世界、洞察人性的丰富多彩的视角。一个诗人的作品,就是一片完全不同的天地,复杂多变的世界在诗人的灵性文字中繁衍成绚烂缤纷的花园。诗人的异想天开,有可能是连接远古和未来,融合虚幻和现实的钥匙。今年金玉兰上海国际诗歌奖得主,是来自丹麦的亨里克·诺德布兰德。他那些看似静谧的文字中,蕴藏着惊天波澜,他的每一首诗都揭示着生命和自然的秘密。他在旅行途中发现的诗意,让人回味无尽: “光在立于虚空的圆柱上闪烁。/它将万物变作盐,只需轻轻一触。/我要一个影子,你却给我正午的阳光/我要一张床,你却给我一条路 /一条越往高处走越硌脚的路。”
亨里克的诗中写到了光和盐,这使我又想起了聂鲁达的黑岛,想起那日夜不息的大海涛声。亨里克的诗意,和我在黑岛写的一首诗不谋而合,这首诗题为 《灯塔和盐》,文字中的光和盐,正是对诗歌的隐喻。在聂鲁达故居举行的诗歌朗诵会上,我朗诵了这首献给聂鲁达的诗。且抄录如下,作为这篇短文的结尾:
你的声音曾经如大海的涛声
汹涌回荡在辽阔的世界
海潮翻卷着浪花远去
寂静海滩上留下晶莹的盐
你把盐留在大地
也凝结在人心
那些宝石一样的结晶
汇聚你博大的智慧
隐藏着生命的秘密
还有那风云变幻的时代气息
求索真理
沉迷爱情
向往和平
那是大海永恒的滋味
我曾经无数次遥望你的黑岛
想像在海浪中屹立不倒的礁石
黑岛并非黑色
她汇聚了世上所有的色彩
汇聚成人类情感的原色
真诚,正直,自由,浪漫
你站过的地方,你依然站着
你沉思过的地方,你依然在沉思
你歌唱过的地方,你的歌还在回响
你是岛上的灯塔
映照着岁月大海
流逝的时光无法湮没你的亮光
我看到你澄澈的光芒正在辐射
照亮人心中每一个幽暗的角落
作者:赵丽宏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