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泰元
“功夫”的英文是依威妥玛拼音直接音译的kungfu,绝大多数中型以上的英英词典均有收录,李小龙五十年前的贡献功不可没。
1966-67年,李小龙 (BruceLee) 在美国电视剧 《青蜂侠》 (TheGreenHornet) 中担纲功夫高手的要角加藤 (Kato),广受欢迎。1971-73年,李小龙跃上大银幕,主演了 《唐山大兄》 (TheBigBoss)、《精武门》 (FistofFury)、《猛龙过江》(WayoftheDragon)、《龙争虎斗》(EntertheDragon) 等四部功夫电影,狂扫欧美。从此中国功夫扬名于世,许多洋人甚至特地来华,不远万里拜师学艺。
李小龙的功夫根植于咏春拳(WingChun),他在1967年11月接受美国的武术与搏击杂志 《黑带》(BlackBelt) 采访时说,“我的成就归功于之前咏春拳的训练”(IowemyachievementtomyprevioustrainingintheWingChunstyle.),从此咏春拳 (WingChun) 为西方所知,广东话音译的WingChun也成为英文词汇的一员。
李小龙自创了形式不拘、非典型非传统的中国功夫“截拳道”(jeetkunedo),以迅速截击对手来拳为要义,后来也成为许多欧美流行文化、电子游戏的重要元素。这个广东话音译的jeetkunedo已收录于权威词典,是个地位稳固的英文词汇。
李小龙在电影 《精武门》 里首度将双节棍搬上大银幕,在随后他出演的几部电影里也都有双节棍精彩的演出。此后双节棍便在全世界造成了一股风潮,连美国警察也开始佩戴双节棍作为武器。双节棍 (nunchaku,又作nunchuck) 是来自琉球的冲绳日语,其最终源头可能来自台湾闽南语的“两截”。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病逝,得年仅33。次年4月13日,英国的杂志周刊 《书商》 (TheBookseller) 给当时的功夫热做了总结:“近来,大众对中国古老防身术‘功夫’的兴趣飙升,此乃受到李小龙的几部电影……和 《功夫》 电视剧所激励”(Therehasbeenagreatupsurgeofpopularinterestrecentlyinkungfu,theancientChineseartofself-defence,encouragedbythefilmsofBruceLee..andthetelevisionseriesKungFu.)。
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横扫欧美,确立了kungfu(功夫)、WingChun(咏春拳)、jeetkunedo(截拳道)、nunchaku(双节棍) 在武术与英文的地位。李小龙过世前后的1972-75年,美国播出了红极一时的 《功夫》(KungFu) 电视剧,饰演主角少林武僧 的演员大卫·卡拉丁 (DavidCarradine) 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功夫的地位,并把少林武术引进欧美的流行文化,Shaolin、wushu二词也进入了英文词汇的殿堂,我们也应该向他致敬。
至于最近颇多议论的太极拳,根据 《牛津英语词典》 (OxfordEnglishDictionary),这个词于1962年首度见诸英文文献,以传统“威妥玛拼音”(Wade-Giles) 的完整形态t’aichich’uan出现,载于埃德加·斯诺(EdgarSnow)的《今日红色中国:大河彼岸》(RedChinaToday:TheOtherSideoftheRiver),是作为一种“健身操”(calisthenics) 而为西方所知的。1968年11月22日,英国的 《泰晤士报》(TheTimes)也报道了太极拳,重点提到了其中的一式“抱虎归山”(EmbraceTigerandReturntoMountain),并介绍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健身操体系(aChinesesystemofcallisthenics),能让身体柔韧,强身健体,心平气静。这样的观点,也是长久以来外界对太极拳的认知。
英文 《维基百科》 (Wikipedia)对太极拳的表述十分详尽,图文并茂,开门见山指出,太极拳是“一种中国武术的内家功,是为了防身与健体而练的” (aninternalChinesemartialartpracticedforbothitsdefensetraininganditshealthbenefits)。此处明言太极拳并非只是柔而无刚的健身操,也能用来防身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