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
1925年3月12日,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病逝。3月17日,新闻界著名人士陈冰伯先生在 《申报》撰文,倡议辟建中山公园:“吾人纪念孙中山之法,莫如于沪滨国土集资开中山公园、立中山遗像、镌中山遗言、高标三民主义,名其路曰中山路,垂誉后世,永矢弗谖。”文章刊出后,沪上各界群起响应,但受政治、经济条件所限,这一动议未被当局采纳。近二十年后的1944年6月,上海兆丰公园才改名为中山公园。除了市区的中山公园之外,青浦、嘉定、川沙、崇明等郊县也有过几处中山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五角场地区曾经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中山植物园。
提到这座中山植物园,还得从复旦大学农学院说起。抗战期间,复旦大学迁至重庆。自1938年起,学校陆续增设园艺学系、农艺学系、垦殖专修科、茶叶专修科等系科。1940年,在这些系科以及附属农场的基础上组建复旦大学农学院。1946年10月,复旦大学迁回上海江湾原校址,农学院成为上海第一所农业科学高等学府。1947年初,复旦大学致函上海市工务局,建议双方合作兴办植物园,以便利市民和学生观摩并研究植物学。经协商决定,由复旦大学农学院提供农场一部分土地,并负责整体设计和养护工作,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负责供应各种苗木。办园经费共需法币3036.4万元,其中工务局出资300万元,复旦大学出资2736.4万元。当年3月,双方商议经过以及合办植物园具体办法,上报上海市政府核准。建园工程随即启动,于5月底竣工,定名为中山植物园。
中山植物园园址在今邯郸路、国权路口,西接走马塘,南近政肃路,北沿邯郸路,占地面积大约36亩。植物园大门开在国权路上,以连皮杉木构建园门。园林四周以毛竹为柱,围以铁丝。园中有干道5条,宽4米,总长509米;支路2条,宽3米,全长170米。有水池2个,面积共199平方米。植物园分为标本、自然两区,标本区面积27亩,有127个树种;自然区面积近10亩,有33个树种。苗木由复旦大学农学院提供61个树种390株,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提供113个树种629株,到天目山等地采集185个树种2027株,还有浙江奉化几个农场赠送的木荷、杜鹃、碧桃、金钱松、鹅掌楸、紫禾等共21株。在天目山采集的树苗,因植树季节已过,且长途运输损伤较多,成活率只有65%左右。
建成后的中山植物园不收门票,主要供大学生及植物爱好者参观,平时游人并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配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决定学习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开始进行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1952年,按照教育部“全国高等农业学校院系调整及专业设置方案”,复旦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园艺系、农化系调至东北沈阳,与东北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组建沈阳农学院;1954届原农化系农产品加工组11名同学并入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茶叶专修科则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改为四年制茶叶系。随着复旦农学院的撤并,中山植物园逐渐荒废,园址今为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学校基建处所在地。如今,在复旦出版社后面仍有几棵参天大树,显得古意盎然,说不定就是当年中山植物园的遗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