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罗洪百岁那年我撰文说,“过百岁而健在的中国女性作家,或许唯有罗洪一位了。”其时杨绛九十九,第二年便该说两位。前几天一百零五岁的杨绛先生作古,现在又只是一位了。
连日来媒体关于杨绛的文字极多,还重新刊发了她好几篇旧文。于是我想到杨绛的一则 《本学年学校概况》 (刊一九四O年第一期 《振华校友通讯》),她的公文性文字很是罕见,身边没有 《杨绛文集》,估计不会收进去的,不妨移录于读者。原文无标点,系笔者所加。
径启者,本校自二十七年九月迁至上海复课,偎承季玉师及校董等嘱令暂时担任校长。季康才疏学浅,勉膺其任。兹将一年以来情形,大略报告如左:
一,校址在公共租界爱文义路赫德路口,暑假以后仍在原址。
二,教职员除苏地旧有人员外,在沪酌聘数人。
三,新旧生两次招考,共约二百名。
四,本届毕业生,初中、高中两班,共约五十余人。
校内情形大略如右,校内同人尚能秉承在苏时精神办理,尚祈各地校友随时指示,俾免陨越,无任感祷。此致诸位学长公鉴
杨季康谨启
紧连此文还有一则振华女校上海校友会全体大会的报道,会上议定出刊 《校友通讯》,选举了会长、书记、会计、干事、庶务,杨绛任了“文牍”一职。既然有了书记(今日谓之秘书),那么这文牍,该是专门负责撰写应用文章的差事。这篇报道可能也出自杨绛手笔。然而毕竟没有署名,不便就此认定成她的佚文。
《本学年学校概况》 本是寻常应用文字,要说略有非常之处,就在它的内容简要、文字简练。此类公文,篇幅通常数千言,至少上千,杨绛则短至不足二百。苏州振华女校创办于清末,以西方理念施诸中国教育,卓有成绩,名扬海内。杨绛说到的季玉师,王姓,正是创办该校的现代教育家王谢长达女士第三位千金。王季玉自美国留学归来继母亲任校长,以校为家,终生未嫁。抗战期间苏州沦陷,女校凛然拒绝日寇接管,不得不借上海租界坚持办学。王季玉本人隐名埋姓,避居太湖东山,另聘刚从欧洲留学归来的杨绛主持校务。选任杨绛,固然不排除师生之情,她曾经就读振华女校;更在于杨绛的品与学。杨绛可谓临危受命,业绩如何不甚了然,而出刊 《校友通讯》,借助校友资源,于困境中坚守,肯定归之她的努力。不是没有理由推想,她的贡献绝非仅此而已。
想起我的识字开蒙,正是在上海合肥路的振华义务小学,虽只读了一年,“成绩报告单”却珍藏了一辈子。如今上了年纪,儿时在振华的印象依旧清晰,人生头回看的电影就在校园幕布上,班主任朱了红老师面容如在眼前。这个振华与杨绛的或苏州的学校有无关联? 多年寻访没有线索,并不甘心,还在寻访下去。
杨绛当校长日子不长,钱锺书从抗战后方回到上海,女儿尚在襁褓,她就当了“全职太太”。这位太太胜任家务有余。那阵上海剧坛蛮热闹,杨绛也写起剧本来。接连上演了她的喜剧 《称心如意》 《弄真成假》,反响热烈,真是“一不小心”,杨绛大名红遍戏剧界。《称心如意》 观众更多,钱锺书还为 《弄真成假》 不平,埋怨曲高和寡。(见林凡文 《评 <称心如意> 和 <弄真成假>》,载 《妇女月刊》。) 少有读者知道杨绛步入作家行列原在钱锺书先,两三年后才有《围城》。今日,在小说 《洗澡》、散文 《干校六记》 及她诸多译著的盛名之下,杨绛剧作渐渐被淡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剧作家不多———女作家大多尝试过剧本创作,又往往知难而退———女性喜剧作家尤为凤毛麟角。有评论者寄予杨绛更大期待:“杨女士在这剧本显露出的潜能还很大,如果能突破目前生活的围子,放眼游目于广大的社会,我相信更伟大的作品是可能出现的。那时她的作品,我敢说不止于是一件细腻的艺术品。”(出处同上) 期待落空,不久共和国诞生,文化人必须个个“洗澡”,杨绛犹如《隐身衣》 里说的,“身处卑微,人人视而不见。”她哪里还有适宜的创作环境、创作心态。潜能蛰伏,这一伏竟三十余载,直到“革文化命”戛然而止。以后大家熟知了,杨绛实现了当初评论家所期待的,放眼了广大社会。只是依然细腻,文风与她民国时期终究还是一脉相承。无疑,《干校六记》《洗澡》 是杨绛创作的高峰,窃以为,论文学史意义,作为女性喜剧作家,她则是无可替代的。
文/陈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