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圣人之化
俞可
习马会晤,让我想起余光中《乡愁》的名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0年前,1995年,一位73岁高龄的湘籍女士为恭贺母校90周年校庆而首度跨越海峡。她叫秦厚修,伴随她至生命终点的身份是周南中学台湾校友会会长。2005年,百年校庆,秦厚修再度跨越海峡为母校祝寿。
1905年五月初一,朱元璋后裔朱剑凡开“湖湘女学先声”,毅然在祖宅蜕园开办两年制女子师范班,附设小学部和幼稚园,授以新学,取名周南。因清廷明令禁办女学,朱剑凡便以家塾为名,拿四书五经作掩饰,且面对女生垂帘施教。生源来自世交故友,一一登门求索,其中便有左宗棠一孙女和谭延闿两女儿,就连爱妻魏湘若(晚晴重臣魏光焘之女)也给编入师范班。对于师资,朱剑凡三顾茅庐,以情动人,甚而不惜跪求。各地名师因感念其诚而云集周南,只取一日三餐,不谋“束脩”。不日,“生源渐阔,规模渐具”,“湖南之有好师范教育自此始”。周南“师资辈出,分途开办女学者岁有其人”,弦歌不辍。1907年,清廷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学开禁,该校遂相继更名为周南女学堂(1907年)、周南女子师范学堂(1910年)、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师范学校(1912年)、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1916年)。“周南者,女子教育之权兴也,女子教育之滥觞也”,生源“近而湘省,远而鄂赣苏皖闽浙燕鲁晋豫粤桂及南洋等地”。北洋政府教育部1917年奖授周南“教明四行”匾额。
《新青年》1919年第7卷第1号指出:“因为这个学校在湖南本是最有精彩的,加以校长朱剑凡极力提倡'新'的改造,所以一般学生的思想,与一般普通的人,大大不同。”若未能引领新潮,《新青年》何以视其为新?
周南之新首推学子之新。毛泽东创立的新民学会,19名女会员,周南学子便占13人。周南女生创办的《女界钟》惊世骇俗。“中国完全由女子倡导'妇女解放'的杂志,恐怕这'女界钟'为独一无二的了”(《新青年》)。1919年,神州大地掀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以“实行妇女解放,劳工神圣,工读神圣”为口号,以“将来回国振兴实业教育为鹄的”,周南女生向警予与蔡畅率先在母校成立湖南留法女子勤工俭学会,并在周南开办法文班。会员“须随时提出关于女子之问题互相研究,以其结论作为本会同人之主张”。至1920年8月,全国赴法勤工俭学共有21名女性,湖南占半,7人为周南女生。以“诚”待人,以“朴”守心,以“勇”处事。向警予、杨开慧、蔡畅、丁玲、帅孟奇、劳君展、曹孟君、廖静文等巾帼均以激扬的人生来诠释周南校训“诚、朴、勇”。
周南之新贵在教师之新。“女校修明,应推先进周南我。毁家兴学,蒙难开基,创出文明母。到如今,三湘七泽有蜚声,郁郁、欣欣、芬芬、馥馥如花朵。”此乃周南校歌,作者为徐特立,时任该校师范部主任教员兼小学部主事,并与黄兴共同出任校董。爱校之情,溢于言表。1906年,徐特立辞别自创的梨江高等小学而投奔周南,主授国文并兼授数学、地理和历史,并创办《周南教育》。该周刊为湖南教育刊物之滥觞,传播女学,普及新知。1910年,朱剑凡派遣徐特立赴沪参加由江苏省教育会主办的单级小学教师训练班,之后赴日考察小学教育。当年10月,徐特立归国,仍返回周南执教,直至1911年春。周南吹响名师集结号。黄兴教博物,周震麟教地理,杨昌济教国文,胡元倓教师范。
周南之新实为校长之新。自幼饱尝礼教之淫威,朱剑凡椎心泣血地道出:“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拨高明”。留日期间,朱剑凡“与黄克强、谭延闿、胡子靖诸公商讨,认定革命以启迪民智为前提,以解放女禁为先导”,遂矢志教育救国。“五四”运动期间,朱剑凡积极投身洪流,与徐特立、陈润霖等进步学人联手发起健学会,传播进步思想。毛泽东在《湘江评论》著文《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称誉该会的出现为“东方的曙光”与“空谷的足音”。朱剑凡锐意革新,推行校长全权责任制和教务会议共和制,并制定“敬情将事,有严肃风,无浮嚣气,寓活泼于秩序之中”的教育准则。1937年5月,当时政府教育部授予朱剑凡、魏湘若夫妇捐资兴学一等奖。在其百年诞辰之际,中宣部追授朱剑凡“革命教育家”称号。这位毛泽东心目中共和国教育部部长最佳人选,其墓碑书有徐特立“浩气长存”四字,实至名归。
周南之名采撷自《诗经·国风》首篇“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之句。对“得圣人之化”,11岁入读周南23班并终生以周南为荣的秦厚修倍加体悟,并以圣人之道春风化雨般滋润其子马英九。朱剑凡亦然。其女朱仲丽和朱仲止亦就读周南,为女中豪杰,且与各自夫君王稼祥和萧劲光为缔造共和国鞠躬尽瘁。
周南由偏居一隅的家塾而化成天下。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中华儿女一旦“得圣人之化”,铸就两岸命运共同体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