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
朋友送的《少帅》,便郑重地等晚上把杂事都做了,床上看。张爱玲的小说比较冷,但又很好看,适合床前明月光。
因为英文是原稿,先看英文,但竟然很快就困了。我没有能力判断张爱玲的英文,据刘绍铭先生说,属于“秀才英文”,意思是,各种表达中规中矩。好像是这样,尤其是对话,主谓宾一律穿戴齐整,彼此人马战鼓正襟危坐。张爱玲原来驰骋中文世界的古墓派剑法,最是心高气傲最蔑俗蔑礼,到了英文世界,却束手束脚挥洒不开,搞得少帅和赵四的鸿蒙初辟跟蓝翔技工一样辛苦,先是“settle”然后“fix”。
当然这些“settle”和“fix”里面也有深意,但其中深意比较中式,此类表达反复出现,美国出版社估计也是累觉不爱,所以,虽然有行家反复证明张爱玲的中英文已达化境,但是从张爱玲飞花摘叶般的中文句子里出来,看到这样重的英文,终究生出感叹: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
因此,虽然是翻译,中文的《少帅》还是更好看。说起来,此书的翻译算是用心又用功了,能用到张爱玲过去语调的地方,译者都照顾到了。不过,即便会得罪无数张迷,包括敬爱的子善老师,我还是想说,尽管是未完成稿,《少帅》潜力也有限。
作为一部有历史抱负的小说,《少帅》的历史坐标几乎没有拉开。据书中所附的冯晞乾考证文章说,张爱玲当时是做了很长时间的写作准备的,但能确定的参考材料却只有两类,一是剪报杂志,二是像《中国的端纳》这样的外国记者所著图书。因此,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无力让张爱玲的史识突入历史的核心。当然,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从来也没有读到过正史的叙事,“流言”是她喜欢的方式,她也一直很愿意强调自己的小报口味,但是,就像她说喜欢钱,她对钱其实一直有一种超脱的观点;她钟情野史,是因为她明了正史。但是,对张学良进入历史的那一刻,张爱玲显然没有获得足够的历史穿透力,使得作为书名的“少帅”没有历史场域中的“帅”气,赤条条就是稗史里的花花公子,而这种印象更是被小说中略显得多的性爱描写所加固,再加上,四小姐的年龄还被奇观兮兮地降到十三岁。所以,本质上,《少帅》是一部正史观野史观都不曾确立的叙事。
这个少帅后来让张爱玲自己也厌烦了,六十年代动的笔,写了放,放了写,七十年代还想过再继续,到八十年代终于彻底放弃。本来,少帅和四小姐的爱情也可以是倾城之恋,西安事变最后可以说是成全四小姐,但是,两人关系明显缺乏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的左腾右挪,没有机锋没有光芒,真情看不出假意也看不出,走不进传奇,也迈不入历史,少帅的故事搁浅在抽屉里,是张爱玲对于自己限度的一种认识。
这么说,子善老师大概不同意,因为到底是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