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资料照片
一国发展之核心竞争力在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之核心竞争力在于科研人才,每一位科研人才都不是一蹴而来,都必须需要经过长期培养方可实现。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将目光投向了研究生学位评定制度。她在《关于研究生学位评定制度改革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当前仍有部分研究生学位评定存在“唯论文”倾向,研究生学位评定制度亟需改革,莫让SCI指标拦住学子的成才路。
当前,我国SCI论文数位居世界第一,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尤其是卡脖子关键技术仍显匮乏,制约了我国重要产业的发展,这与我们的教育培养制度密切相关。
陈赛娟表示,一篇优秀的高水平学位论文常常需要三至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探索与研究,而研究生面临三到五年的学习年限及毕业学位的压力,结果或是将一个有价值的课题草草收尾,或是顶着身心的巨大压力无限延期,不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出。
同时,高水平、高难度的科学研究常常涉及多学科合作,不少单位硬性规定共同第一作者的IF(影响因子)分值,阻碍了协同创新的研究氛围。
根据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学生必须修完课程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盲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通过研究生毕业答辩,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发表学术论文。一般学校规定发表学术论文要求第一作者SCI≥3,重点学科第一作者≥5,共同第一作者≥10,一部分无法达标的优秀学生会被排除在外。
陈赛娟说,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学校排名、学科排位,把SCI文章作为不可逾越的指标,哪怕少了零点几分也不能过关;有的为了拼凑SCI分数,发表多篇支离破碎的论文,以求达到学位论文总分的要求;还有单位甚而将已入职的研究生因未及时获得学位而予以解聘……凡此种种,这样的案例在国际上非常少见。
为了破除研究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陈赛娟建议打破一些体制和管理上的桎梏,比如当学生达到以下条件也可获得博士学位:
1、研究生在研期间获得国内外专利或有成果转化项目等同于发表学术论文;
2、研究生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修满学分,完成学术课题报告,包括开题、中期等各个不同时间节点在学科、全系、全院范围内进行学术报告,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等,获得奖励者加分,导师及其指导小组应从多方面综合考察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且无学术不端等现象。导师有权对其指导的研究生进行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上报上级学位委员会同意批准,研究生可提出学位申请;
3、研究生在重大攻关项目研究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但因特殊情况而无法发表或无法及时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可在相关协同攻关项目报告中注明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获得合作者书面认可,且无学术不端者,经导师同意批准,可向学位委员会提出学位申请。
此外,她也建议对达不到上述要求的研究生进行分流或退学处理。
作者: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