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6日)晚,上海代表团再度与媒体记者“云”见面。王建宇代表、朱国萍代表和丁光宏代表相继走入云端会议室,就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政府工作报告时的热点,与记者展开互动。
有前瞻 将创新力变为生产力
前瞻性,是王建宇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的感悟。他说,作为科学家,不能只埋首搞研究,还要关注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谋篇布局。对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这一目标,他认为,这是对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共同鞭策和要求。
王建宇认为,重视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经济要向前发展,创新是唯一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指示牌又是什么?“不光要靠科学家做出研究成果,还要把成果转化为产业产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王建宇对此信心满满,他表示将“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办法,将科技创新变成生产力”。
聚民生 帮助“老年朋友”共享数字生活
“政府报告的每一段,都是在说我们老百姓的事情。”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对此,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朱国萍代表感触很深,采访中她最先提起的还是“老年朋友”。
结合自身调研,朱国萍认为,“智能化时代”不能忽视“人工化服务”。她说,抽血化验单原本都在窗口领取,现在数据录入智能设备,对于上了年纪不会用电脑的老年人来说,通过操作智能设备来缴费挂号或领取化验单,反而成了他们的困扰。她建议,增加一些人工窗口,或是在智能终端设备旁边派驻志愿者,帮助有需要的人。
可持续 建设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对此,丁光宏代表认为,未来我国的绿色能源完全能自给自足。
“到2060年,在祖国广袤西部的光伏发电厂、崇山峻岭里的风力发电厂、大江大河上的水力发电厂,不舍昼夜地将绿色电力输送到全国各地;多余电力就地变成氢能,应用在农业耕种、钢铁化工等各行各业……”他憧憬着未来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前景。
然而,光伏发电的问题在于白天有电、晚上没电,还要解决储能的问题。“锂电池能量密度不够,理想的储能是氢能。”丁光宏建议,要从市场机制和技术突破入手,加强对以氢能为载体的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在全球的绿色低碳能源技术研发中占据优势。
他说:“发展绿色能源,不仅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抉择。”
作者:周辰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