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新起点、新征程,今年的全国两会至关重要、意义特殊。
作为民生热点之一,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两会代表也针对一系列医疗体系建设、医学人才储备等议题纷纷建言发声。
智慧医疗在网上开辟“第二战场”
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智慧医疗在网上开辟“第二战场”,发挥了“奇兵”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表示,后疫情时代,希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为保障民众健康、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发挥应有作用。在胡豫看来,中国以互联网医院为雏形的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初具规模,但也面临水平不高、互联互通程度较低、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他说:“应该把智慧医疗的建设写进我们十四五规划,如何来建立一些相应的管理标准安全体系,如何能加强这些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互换,对于我们医院来讲,我们也希望国家政府部门管理部门能加大我们的投入,因为信息化毕竟是需要强大资金支撑的。”
他还提议,进一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全国大概有900家互联网医院在运行,需要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互联网医院有序持续的发展。
国产医疗设备自主创新话题引发热议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健康意识的提升,我国医疗设备产业市场需求与日俱增,逐渐迈入“黄金发展期”。据中国医保商会数据,2008年至2019年,我国医疗设备进出口贸易连续11年保持增长势头,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但不同层次的产品发展分化仍然较为明显。
与此同时,医疗用品、医疗器械,中国企业也积极打破国外企业垄断。专家表示,“医疗器械行业生产工艺复杂,进入门槛较高,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之一。”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特殊节点上,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坚持自主创新,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以及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强国仍然势在必行。
近年来,不少两会代表委员也纷纷将建议和提案聚焦于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原副会长吴明江曾提出要“综合发力推进我国医疗器械提升、创新和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近日则表示,“十四五”时期必须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不断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才能创造新发展动能。
从“前端"改良医学人才培养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知联会副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一直关注公共卫生领域人才梯队建设。她提出的“各学科人才都应有公卫视野,健康入万策”“用得好、留得住‘大公共卫生人才’”的见解,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今年,吴凡的提案依然聚焦医学人才培养。她的关注重点将更“置前”,从学校培养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八年制医学博士教育,培养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具有临床科研潜质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目前,她和团队已完成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八年制医学教育学位授予质量专项调研。她将以此为基础,分析八年制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改革方案,包括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转段考核评估、科研能力训练、临床规培接续、管理机制创新、学位授予突破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如支持毕业后进入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建立博士生“申请-考核制”转段入学注册学籍等招生计划管理新机制,促进八年制医学教育健康发展。
无独有偶,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葛均波拟递交一份《建立更合理的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医疗人才质量》的提案,建议培养合格、高质量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让医学生不再每日为考试担忧,专注生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葛均波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以5年制为主,毕业后是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一旦进入硕士培养,第一年是基础课,第二年进入实验室或者临床马上面临考证、考博亦或找工作,一
他建议,以目前取得的医学教育为基础,构建新的以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的“5+3”一体化医学博士学位培养体系。同时,明确“5+3”一体化是培养全科医生为重点,参照国际医学学位标准,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葛均波认为,该体系符合医学规律,节省医学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从学制学位上给全科人才吃下“定心丸”,稳定医学人才扎根基层、夯实基层卫生人才体系。年的研究几乎不可能发表“高水平”论文。“这使得大多数经过硕士培养的医学生在研究和临床都半生不熟,博士生培养又要重复基础课的内容,然后面临同样实践不足的困境。”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