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作为提升生活品质重要内容的美育,作用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长期关注美育,今年他带到全国两会的,有两份建议都与学校美育相关。相比社会美育,他认为学校美育更应发挥指导作用,成为体系化的坚固基石。
其中一份建议,提醒教育部关注部分中小学美术课程对于知识和基础技能教授有些片面的现状。据对浙江省中小学美术师资开课情况的粗略统计,冯远了解到,大多数美术老师只教授西式绘画基础的素描、色彩,而不传习中国传统书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他认为长此以往,这既影响青少年学生对传统国粹艺术的了解认知,也可能阻断学习中国书画艺术青少年的兴趣和人才培养途径。以此类推,问题不可小觑。
“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艺术欣赏课,书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已经颇成气候,这是大好事。但对青少年学生有关艺术的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辅导,同样宜宽不宜窄。”冯远告诉文汇记者。他指出,早期美术教育需要让孩子们对东西方艺术知识有全面的了解而不偏废,知晓中国艺术好在哪里,西方艺术好在哪里。强调中华文化自信,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至于师资力量,冯远认为不必多虑,“专业美术教师队伍如果无法做到知识的全通,那就不妨广泛借助社会专业力量,请博物馆、美术馆、画院、文化馆等机构的专家进校园开课。”
呼吁重点艺术院校注意培养承担国家和博物馆主题艺术创作专才,是冯远的另一份建议。这源于他近年来在如火如荼的主题美术创作中的观察。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史、新中国走过的70多年历史中,涌现出太多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英雄模范。冯远指出,以艺术的手法将它们加以记载,十分必要。一方面,从“四史”教育以及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来看,艺术作品是优于文字史料和照片、且富艺术感染力的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于感召后人、教化新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博物馆、美术馆也需要这样有筋骨的“大画”。然而,他却发现,不少青年艺术家在创作重大历史题材作品时有些力不从心。“相比前辈艺术家,他们缺乏革命年代、火红年代等历史记忆、生活经历,不易把握好创作中的历史意识和时代精神,技法固然扎实,却难以画出情怀。”
对此,冯远认为专业美术教育应担起重任。我国现有十余所专业美术院校和数百所综合型大学内开设的美术专业,从繁荣艺术、多样发展、服务社会需要看,应有一部分院校尤其是重点美术院校,主动设置历史画创作相关专业或者开辟相应的工作室,找到一种教育方式,培养适量高端专才。并且,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相继年迈,此事应抓紧提到日程上来。
作者:范昕
编辑:周敏娴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