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参与者与服务提供者,包括护工在内的医院工勤人员在照护患者的自然密切接触过程中,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院内感染防控相关专业知识较缺乏、职业防护条件较差等,更容易成为院内感染的传染源。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医院工勤岗位制度建设,有效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提案。主要针对医院工勤人员中与患者接触最多的护工群体,从院内感染防控角度,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朱同玉感到,现存问题主要由缺乏培训、管理缺位、院感防控基础条件较差等引起。他建议,首先要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即根据护工的实际情况,应在理论培训的同时,加强实践培训,可在区域内选定权威医疗机构与培训机构,共同建立培训实践基地,为护工专业化培训和实践提供场景与操作机会。
同时要加强护工分级管理。即由相关单位牵头,根据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建立不同级别或岗位要求的护工相应的培训与考核的标准,细化区分护工的服务内容和能力。如在ICU、外科病房的护工能力级别要高,而在内科病房的护工能力级别可以稍低一点。建立岗位考核的权威认定,成为医院护工的准入门槛,并鼓励护工不断通过培训,提升护工技能与服务水平,争取更高的报酬。
另外,医院护理部应介入本院护工的质量管控。建立规范医院护工的操作流程和作业指导,对护工的手卫生和制服等进行日常抽检,并纳入医院院内感染的考核指标。
相关主管部门与单位还应建立质量管理标准,对护工公司的人员管理、培训、服务质量进行考核,规范管理和提升服务能力。并为相关的护工公司、护工人员提供科学完善的管理标准、培训考核材料、技术指导等服务,提升护工公司的专业化水平。
作者:单颖文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