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科创云廊。本报记者 袁婧摄
在上海着力勾勒的两大扇面上,面向太平洋,浦东新区和临港新片区热力升腾,展现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新气象;辐射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全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潜力无限,双向开放、双向联动的强劲功能不断放大……
着眼全国发展大局,中央对上海提出强化“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的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下,这座城市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布局新空间、链接新功能、构筑新引擎,持续孕育激发更高质量的发展动能,努力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布局新空间
对上海而言,空间的新布局可以透视出整座城市对于发展定位的考量和谋划。
今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书记李强实地调研“五个新城”建设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农历牛年一开局,上海就锚定这项“十四五”重大战略任务,其中的深意就在于主动融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区别于以往谈论的“郊区新城”,上海此轮发展谋划推进的“五个新城”,明确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并融入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它们既要成为“上海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增长极和发动机”,更要成为“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国内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和令人向往的未来之城”。
同一天,迈入建设发力之年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则办了一场重大项目对接会,先行启动区五镇——青浦区朱家角镇、金泽镇,江苏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浙江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姚庄镇与多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展开集中对接。
这场牛年第一会“剧透”了示范区全年“马不停蹄”的任务时间表:突出跨区域、跨流域、区域带动及服务功能,聚焦“编制形成江南水乡客厅城市设计和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提出水乡客厅开发建设、共建共享机制”等57项重点工作,重点安排65个重大项目。
放在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上,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上海的角色特殊、使命硬核,一系列升级空间的战略选择恰是最好的印证。
链接新功能
过去一年,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按下“快进键”: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先后落地运作,300余家新片区企业纳入优质企业白名单,这两项举措还拓展至全市“产业链” “供应链”相关企业;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服务平台上线,首批64家参与机构覆盖全球四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一次性外债登记启动试点,已办理18家企业147亿元额度登记……
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中,上海既要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也要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而“链接”新功能就成了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新片区不断在制度创新上集中发力,涌现出一连串的首创性改革。最近的一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还透露,这里将力争用2至3年时间,打造成为国内审批最精简、监管最精准、服务最高效的“放管服”改革先行区。
主动搭建平台、构筑通道,升级后的“大虹桥”无疑是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一大链接之地。根据刚刚公布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成为继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之后,上海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承载地。
规划建设区域面积从最初的86平方公里拓展到总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核心区151.4平方公里,建设主体从上海一家变成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建……未来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开放,成为“长三角的虹桥” “中国的虹桥”“世界的虹桥”。
构建新引擎
在科创要素和金融资源之间架起高速通道,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的科创板不断释放改革效应,把“链接网络”辐射到长三角乃至全国。截至2020年末,长三角累计申报科创板企业240家,已上市104家,占全国的48%,上交所还在长三角地区建成31个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越来越多的科创“幼苗”将在这片试验田里拔节生长,孕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五型经济”,即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是上海经济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更有望成为上海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新优势。以此作为支撑,强化“四大功能”,整座城市“握拳”发力,加速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要素集聚点和增长极。
最新发布的《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透露,2020年,上海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396家,平均每天诞生20家。承担着技术创新“发动机”角色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引擎企业”,不仅能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更能营造起“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从“0到1”的原始创新,到“1到100”的产业加速,更多硬核产业在上海逐步形成强势集群,将为整座城市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者:唐玮婕
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