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手机提示音响起,提示一条新消息。点开手机一看,发信人是今天上午即将赴京的全国人大代表刘艳。时间是上午8时30分。“这是我刚刚打磨修改好的建议,先发给你看看。”
今年的全国两会即将启幕,许多全国人大代表纷纷抓紧时间逐字逐句修改着建议、大会发言,期待将成熟、高质量的建言呼声带到北京。
自闭症群体如何融入社会?建议加强顶层设计
刘艳发来的这份最新建议关乎一个牵动人心的群体——自闭症群体。她建议,应当建立后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群体的支持体系。
这份建议有着详实的数据支撑:根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发病率约达0.7%,约有超1000万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保守估计实际症状人数在1000万至1500万人之间。以上海为例,14岁以上自闭症患者人数约23万。
“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自闭症人群的教育问题长期未得到足够认识。”刘艳表示,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和教育水平的发展,目前,轻度患儿可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中度则进入特殊学校接受相应教育,较严重的只能留在家中由家长看护。但“随班就读”政策仅限于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自闭症患儿几乎是空白。
为此,她希望,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政策资金帮扶保障。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安置、生活安置、就业支持等政策支持和服务规划,尤其是对大龄自闭症人群,梳理现有政策体系,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连续的政策法规体系。
同时,医疗、教育、残联、民政等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关于大龄自闭症群体的特殊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探索构建协同配合的干预机制,开设自闭症相关专业课程,加快自闭症特殊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自闭症就业扶持政策。
资金筹集、评估标准不统一?呼吁为长护险立法
养老,这是每年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们携往北京的“关键词”之一,今年也不例外。在老龄化比例已超35%的上海,庞大的老龄人口、多元的养老需求,促就了丰富多样的解决方案。这一次,陈晶莹代表选择的小切口关乎老年人照护问题——长护险。
自2016年试点至今,全国已有逾 60个城市启动试点。其中,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比例约70%。作为一项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试点已有一定效果,但仍问题也不少。
“资金来源就是一个大问题,”陈晶莹发现,部分试点城市由医保基金支出、部分城市由民政拨款,还有些则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
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长护险评估标准也尚未统一。据调查,全国目前正在使用的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评估标准不少于10个。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巴氏量表(巴氏量表仅采集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占比80%以上,其他均为各地自行制定的评估标准。标准的差异化大大降低了长护险制度的规范性。
陈晶莹认为,长护险作为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然而,要建立科学统一的长护险体系和实施相应的制度,立法必须先行。通过立法,可以进一步明确长护险的性质,立法的宗旨、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将长护险的筹资模式、标准规范、社会公平性等问题的规范加以固化。
智能监测小区水箱“水龄”,保障最后一公里水质安全
李丰代表关注生活用水在“最后一公里”的安全卫生问题。他提出,控制小区水箱水龄是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的关键一环。水龄是指自来水在水箱内停留的时间,时间越短越新鲜。
李丰拟建议,用“水龄”作为研究和控制二次供水系统中水箱内水质情况的指标,尽早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制定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力度。
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智能控制水箱水龄的成熟产品,李丰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政策,鼓励有技术能力的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加快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早日解决二次供水水箱中自来水水龄过长、水质不新鲜的问题,“保障最后一公里水质安全,让广大市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作者:王嘉旖、周辰
编辑:陆益峰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