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上海始终在奔跑。
这座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终日川流不息的超大城市,以贯穿全年的“加速跑” “奋力攀”,为自己在历史长卷中烙下了一个清晰而鲜明的注脚。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四年亲临上海,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给了上海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无穷力量。
也因此,奔跑着的上海,在不断加速冲刺的同时,也奋力向着不同维度发力攻坚,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向高处登攀——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创造高品质生活,以建设“五个中心”、强化“四大功能”为主攻方向,在各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
向前方奋进——着力推进“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建设,推动浦东开发开放不断展现新气象,努力成为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格局的功能高地,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聚力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构筑高水平协同开放新高地。将五张“王牌”打出时代新内涵,构筑起新时代上海创新发展的战略新优势。
向广度拓维——努力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锻造新发展优势的过程中,谋布“五个新城”建设,发力“五型经济”发展,擘画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持续推进深化改革中实现发展空间、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内生动能的转型。
向深处扎根——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情怀,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精准发力,在破解“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上攻坚克难,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过去这一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构筑起守卫城市、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面对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及时出台扩投资、促消费的一系列政策举措,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实现 “十三五”圆满收官的同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擘画了 “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迈出了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新步伐。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市上下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砥砺奋进。上海的“上”,就此有了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的时代内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
上海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激发“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更加有力地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更加有力地落实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更加有力地推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治理各项工作,奋进新征程、见到新气象,推动“十四五”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大力弘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在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建设“五个新城”、发展“五型经济”、实施“民心工程”等重大任务上取得新突破。开好局、起好步,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黄浦江畔,更加精彩的“春天的故事”正热力开篇,生动铺陈。
向高处登攀
强化“四大功能”,锻铸“从未被超越”的战略优势
就在上周末,上海发布自主研发的树图区块链重大成果,树图区块链底层操作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欧美计算机系统底层代码垄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储备意义。
此举解决了最核心技术,让中国在国际公有链竞争中获得优势。专家这样评点:有望抢占公有链技术规则的一席之地。
话语权、定价权、标准制定权、规则主导权——谁抢占了这方面的主动权,谁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而这,也正是上海不断锻铸、强化自身核心功能的初衷。
向高处登攀的上海,承担着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重任,必须主动创造机遇、重塑优势,不断强化自身核心功能,从而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过去的一年,上海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 “五个中心”建设,同时全面强化“四大功能”。
“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经济实力保持全球城市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均升至世界第三,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建成软X射线、超强超短激光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15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产业的“上海方案”加快实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1%左右。
“五个中心”建设,为上海进一步强化城市核心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诚如市委书记李强所说:城市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的核心特质,是打造“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战略优势的根本所在。总的看,强化“四大功能”,既是当今全球顶尖城市竞相比拼的方面,也是上海在未来发展中构筑战略优势的必争领域。
翻看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化“四大功能”,也是上海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主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必由路径。
譬如:要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全球性资金、前沿性科技的磁效应、场效应,促进高端要素资源不断优化组合、产生化学反应、孕育新生事物。
又如:要搭建资源配置的市场、编织科技攻关的网络、畅通资金融通的渠道、提供走向世界的跳板,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更好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目标更加明晰——通过强化功能,在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导权,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链控制力形成、规则话语权提高、市场定价权增强等方面取得新进步。
当下,上海重大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全市重大项目数量继续创新高,其中增幅最显著的是科技产业类重大项目,数量是过去五年均值的2倍多,由此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2020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9%,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7.8%,比全市工业投资增速快11.9个百分点,在整个经济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众多核心环节,上海做了大量布局,大力促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活力与韧性。不少区域出台“全球服务商计划”,吸引更多高能级总部企业集聚,增强 “在上海、为全球”的辐射能级,提升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新征程新起点上,上海正围绕国家战略实施和全市中心工作,瞄准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重要领域,聚焦“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强化“四大功能”,在持续推进“量的积累”中不断实现“质的飞跃”。
久久为功,持续用力。
向前方奋进
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将“王牌”打出时代新内涵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日前出台,“大虹桥”定位清晰——加快打造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极中极”、联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这样一种战略谋布,颇有深意: “大虹桥”将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的战略承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链接点,聚焦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探索形成更多制度创新举措,助力城市锻造强劲能级。
“王牌”的定位展现了上海发挥强有力引领、带动、辐射作用的大格局,更透露出这座城市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使命和担当。
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新时代的上海手握“1+3+1”——五张“王牌”。把全新的“王牌组合”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加以思考和谋划,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十四五”开局之年,上海正在一条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道路上不断奋进,跑出了新的加速度。
放眼城市东翼,浦东新区在外高桥启动了上海自贸试验区“全球营运商计划”,将用三至五年时间,培育一批在贸易、投资、供应链及研发等方面可以汇聚和配置全球资源的优质企业;用五至十年时间,培育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营运头部企业,在细分领域占据全球统筹领导地位,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如今,首批41家跨国公司已经加入进来,正共同开辟新的市场蓝海。
回望城市西翼,新出炉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此举还将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打造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要素出入境集散地。
一端面向全球,一端面向全国。把视线再向西延伸,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也正谋定而快动,围绕互联互通、生态环保、创新发展、公共服务,重大建设重点布局在“一厅三片”,即江南水乡客厅、西岑科创中心、江苏苏州高铁科创城和浙江嘉善祥符荡科创中心。前不久,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还请来上海嘉定、松江、金山、崇明4个区的领导展开一场“头脑风暴”,这些行政区都是连接上海中心城区和苏浙毗邻地区的关键枢纽地,与会者纷纷表态:非常愿意复制推广长三角示范区第一批制度创新经验,并着手开始制定相关方案。
如此一番 “两翼齐飞”的架势,正是上海“无须扬鞭自奋蹄”的最佳写照。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上海走的是一条解放思想、打破常规之路,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难啃的骨头,不断创造符合时代需求、有更高含金量的新“第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不久前召开的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透露,要坚持对标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推出一批在全市甚至全国具有一定突破性、引领性的改革创新举措,如行政审批事项数量、环节与成本“三个减半” “证照联办” “全面实施告知承诺制” “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 “一站式拿地开工、一站式竣工投产”“依托一体化平台集成事中事后监管” “全程网办”等。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新的“王牌组合”多点发力,无论是浦东新区、临港新片区,还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示范区等都将成为承载上海发挥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在新时代的壮阔征程上,这样一组 “王牌”也必定助力上海这座城市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聚焦关键,克难攻坚。
向广度拓维
突破路径依赖,以深刻转型实现优势再造
打到外线去,开辟新战场。
胸怀大局、服务全局、开辟新局——放眼历史长河,面对世界格局之变、发展阶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上海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在“十四五”这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实现新的更大发展,比拼的是眼光、能力与智慧,考验的是信心、韧劲和追求。
新的更大发展,需要的是一种变革和突围,需要的是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实现空间格局、理念思维、方式手段和内生动力等方面的深刻转型,需要打破常规、创新突破,寻找新思路、新抓手。
这样一种变革和突围,不仅书写在上海过往一年的奋斗实绩中,更书写在上海“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蓝图中。
农历牛年首个工作日,市委书记李强首站调研就锚定“五个新城”建设。建设独立节点城市,这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命题”。
这意味着坚持高标准、落实新理念,着力提升独立节点城市的综合功能,将新城建设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区、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区和上海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聚焦“产城融合” “功能完备” “职住平衡” “生态宜居” “交通便利” “治理高效”,将新城规划置于上海、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格局、大网络中统筹考量。
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外,完善经济发展格局,是畅通经济循环、重塑动力结构的必然要求。
“五型经济”,是上海超大城市所特有的经济形态。与传统按照一、二、三产业划分不同,“五型经济”中,创新型经济重点是激发创新活力,服务型经济重点是辐射和赋能,开放型经济重点是提升经济的联通性,总部型经济重点是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力,流量型经济重点是要素高效流动增值。
宝马研发中心、百丽集团……自去年初规划公示以来,北外滩引进重点项目超280个,累计吸引投资额逾1200亿元,逐步形成“五型经济”新的引力场。“十四五”时期,本市多个区将在“五型经济”领域发力,积极打造自身竞争新动能新优势。
去年受疫情影响,上海及时制定实施在线新经济“23条”,加快数字教育、数字医疗、远程办公、在线文娱、在线会展等发展。据统计,2020年上海在线新经济营收同比增幅达12%,为全市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下,上海正精准研究“五型经济”发展机理,量身定制发展政策,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五型经济”集聚区,使上海在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
面对数字化发展全面提速、整体跃升的新态势,谁占据了数字化转型的先机,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去年,上海实施新基建“35条”,在全国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荣获我国第一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而今年,将大力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包括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等,进一步夯实数字化转型的“数字底座”。
经过实践,特别是持续推进 “两张网”建设,上海在数字化发展上有了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不久前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全面发力建设“国际数字之都”。全市各区也各展所长、各显神通:有的区发布“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治理”项目,激活场景应用;有的区通过发布清单方式“揭榜挂帅”,遍邀“数字英雄”参与城市治理。
互动并进,相得益彰。
向深处扎根
在桩桩件件中磨砺初心,只为了“人民的笑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人民城市建设中,聚焦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孜孜以求,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过去的一年,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不断向深处扎根——往深里走,往实里落,更往人们的心里去。坚持以人本价值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并努力掌握城市治理的科学规律、科学手段。
过去的一年,上海人民城市建设不畏难、不惧险,聚焦最难啃的骨头、最突出的隐患、最明显的短板。
旧区改造,“天下第一难”。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更迭服务理念,啃下了一个又一个旧改“硬骨头”。黄浦区宝兴里,这片居住密度极高的旧式里弄,创下沪上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的新纪录,成功实现354天“零执行”。虹口区北外滩,征收与规划同步进行。全新土地开发模式,不仅圆了百姓安居梦,更让区域发展未来可期。
从示范样本到复制推广,更多关乎百姓生活体验度的民心工程加速推进。曾经“摸着石头过河”的老房加梯迈入“整建制”时代。位于市中心的静安区,“十四五”时期加装电梯开工建设数量将达1000台。工人新村集中的杨浦区鞍山地区,老房加梯不仅成功“破冰”,更采用了最新的“积木式”拼装模式,实现工期减半。城市的人本价值,通过老公房小区一部部新加装的电梯而化为可落地、可感知的民生关怀。
用心用情纾难解困,自我加压不断破题,换来的是老百姓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新生活。
绿色蜿蜒的上海“一江一河”母亲河,正成为生活品质、产业发展、城市治理的标杆,更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承托起市民对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充分感知。
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滨河岸线相继贯通。更透气、更好逛的滨江滨河空间,不仅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前来打卡,更诉说着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江河故事。一座座置于绵延岸线中的望江驿、人人屋、水岸汇,有的镶嵌在工业遗存中,有的背靠金融集聚区,还有的延伸至腹地公园,成为市民群众安放身心、融入自然、休憩锻炼的新空间,更成为城市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场域,充分折射出一座城和一群人的活力与幸福。
助力疫情防控,“两张网”的治理力、生产力在实战中得到磨砺与提升。在开放共享的基础上,海量数据的巨大能量充分释放。人、证、码一体化检测系统,让老人不再为绿码发愁;变“聪明”的社区食堂将营养成分做成电子标签,脂肪、胆固醇等关键指标一目了然;由8万多台电梯联网组建的智能电梯“群”,直接将应急响应速度从数小时缩至18分钟……各平台、各系统、各部门打破围墙,数据资源充分流动,带来了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的更多可能。与此同时,系统谋划、统筹协调的“两张网”正成为上海构筑“数字竞争力”的重要内涵,赋能百业,支撑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人民的城市,必以人为尺度来衡量。旧区改造、老房加梯、为老服务、“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这一桩桩一件件,充分映射着70多年前上海在解放一周年时镌刻下的初心——“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这样的初心,也在新时代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回应着无数个体的现实诉求,让每一个小小的“我”能拥有最鲜活生动的表达与感知。
大城善治,用心用情。
作者:顾一琼 唐玮婕 陆益峰 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