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乐舞壁画(局部),其中两名乐女以侧横姿势演奏琵琶。
正仓院所藏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左右分别为正面和反面。(均资料照片)
■李硕
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遣兴而作的那句“犹抱琵琶半遮面”流传至今,仍引起世人对琵琶女以及这件古老乐器的无限揣想。虽然大唐盛景早已无法追攀,但其遗韵仍沿袭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等美妙的琵琶音色中。
诗句中的琵琶完璧是否还存留世间?大唐之音是否再难与闻?在秋天的奈良,每年一次的“正仓院展”俨然是一道景观,来自全球各地的文物研究者和爱好者心甘情愿地在奈良国立博物馆门前排上半天队,只为一睹正仓院中这些秘而不宣的稀世珍宝。而在今年举办的“第67回正仓院展”中,作为最值得关注的藏品之一,这把四弦四柱的紫檀木曲颈琵琶极富西域风情,其正面捍拨中呈六朝余韵的山水人物图,背面可见螺钿四瓣菱花装饰规正密布,极尽精巧之能事,令人不禁遥想大唐之歌舞升平。紫檀木画槽琵琶作为唐玄宗赠送给当时日本圣武天皇的礼物,与另外两件展出的代表性乐器——彫石尺八与彫石横笛一道,浮呈出大唐盛世清晰的轮廓。这三件展出乐器无论是从鉴赏角度、材料尺寸,还是整琴的制作工艺、镶嵌工艺都非常精细,比如横笛以及彫石尺八表面的植物花卉图案,以及琵琶面板上的拨皮(为了保护面板),均体现出唐代工艺在雕饰镶嵌与制琴细节上的把握。专家表示,像国内唐代乐器这种比较早的乐器实物,明代之前的都失传了,只有文字记载的曲谱,所以这次能看到唐代乐器的实物非常震撼。毕竟资料显示的乐器尺寸不够直观,只有看到风仪端凝的大唐宝物才能观察到诸如琵琶琴颈部分曲项的弧度变化——琵琶下部非常宽,颈部又很细,这跟当年的演奏方式有关。
考虑到千年之前的文物现已极为脆弱,正仓院还有为数众多的宝物,至今仍没有展示于人前。在本次展出的63件宝物中,有12件宝物为首次展出,琵琶、尺八等8世纪宫廷乐器加入其中,以飨世人,吸引了不少海外来客。作为迄今保留最全面、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唐朝艺术品宝库,正仓院珍藏了大批中国唐代东渡的文物珍品,难怪有人说,如今要看最准确繁盛的唐朝建筑和文物,必须到日本奈良。不久前热映的《聂隐娘》,其美术指导为了还原晚唐盛景也特地跑去奈良看了正仓院特展。可以说,与大唐同时期的日本,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从建筑到器皿、书籍、信仰、技术……都看向大海彼岸的唐朝盛世,几乎成为一个“小唐朝”。对于我们而言,其最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正仓院中所保存的唐朝风物,其丰富程度足以详尽展现唐代的宫廷繁华、日常生活之方方面面。从皇宫到民间,他们在节日里弹的什么琴,穿的什么衣服,用什么喝茶……均巨细靡遗地被保留在这一空间。
唐代乐器的实物展出,自是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月初专程赴日本观摩学习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专业人员一行,对展品錾凿精美的纯手工制琴工艺、细致无瑕的镶嵌工艺无一不啧啧称赞,并纷纷用“震撼”“惊叹”来形容观感。谈及其表纹的各种螺钿、琥珀、鹿角、玳瑁因显奢华,类比为“古代的卡地亚、LV”都不足形容其奢华。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厂长助理周力说,唐代的工艺水平令人惊叹,整琴制造上想通过手工工艺达到对称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如今的机器雕刻可以媲美。而在展出乐器的手工镶嵌部分,也几乎未见瑕疵。同行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首席技师张建平仔细研究后发现,虽乍一看仍为一个琵琶形状,但其美感呈一滴水珠恰巧往下垂落的态势,仿佛孕育了大自然的精髓,无论从正面、侧面或者背面去观赏,其点与线、线与弧度的结合都十分完美。千里之远处若是纯粹只凭一张图纸去追怀与仿制,则完全复刻不出唐代乐器的韵味与艺术感,如今亲眼看过,仍然深感前朝繁华之壮美、工匠细节之精巧,令今人叹为观止,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