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红高粱》的“颠轿”片段,用一块大红绸布取代真正花轿,保持和发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写意和虚拟化手段,使九儿和轿手们展示了独特的舞台魅力(图为评剧《红高粱》剧照,由天津评剧院提供)
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天津评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史诗评剧《红高粱》献演国家艺术殿堂——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两场演出座无虚席,满场喝彩,这是我国戏曲舞台上近年来呈现的又一台好戏!
评剧《红高粱》在众多的同题材改编作品中别具风采和魅力。自小说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问世以来,先后有了电影、电视剧以及多个舞台艺术的改编作品。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曾风靡一时,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前些日子上演的电视剧《红高粱》,尽管评价不一,可收视率颇高,为不少观众所欢迎。舞剧《红高粱》的创作演出曾经历一波三折,最终捧得文华大奖。在戏曲领域,曾上演过豫剧《红高粱》,也获好评。天津评剧院早在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和作者签下了改编版权。天津评剧院何以再接再厉改编《红高粱》?院长蒋连升的回答是:“《红高粱》更适合被改编成评剧,因为评剧更能张扬这部作品。”而该剧的导演张曼君说得更豪迈:“要让《红高粱》成为中国评剧史上最绚烂的乐章!”如今,他们践行并实现了自己的豪情壮志!该剧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中华戏曲的特色和魅力,“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讴歌了民族美好壮烈的情怀。评剧《红高粱》塑造的九儿形象,聪明撩人、敢爱敢恨、柔媚又壮烈,为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的中华戏曲人物长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奇女子形象!莫言观看了评剧《红高粱》后称道,这是一台轰轰烈烈的既写实又写意的大戏。他称赞评剧版的九儿非常出色,较好地突出了原著中九儿敢作敢为、勇敢豪迈的精神!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可今天的戏曲表演艺术已离不开编剧和导演的引领和参与。自从著名越剧艺术家(也可以说是现代越剧艺术的奠基人)袁雪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自觉主动地向新的文化艺术样式学习,引入话剧导演编剧加盟后,不仅促使越剧从流行于浙江嵊县一带的“的笃班”,发展成长为在大都市能够站稳脚跟并赢得观众的越剧,为戏曲艺术拓展了新的艺术天空,提升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可物极必反,当下不少戏曲界人士颇担心话剧导演的不恰当介入,会引起地方戏曲的同质化。此非杞忧,值得警惕。而评剧《红高粱》在名导张曼君的执导下,既尊重和保留了评剧的传统特色,又借鉴运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使其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为评剧赢得了观众。
评剧《红高粱》的成功,首先是本子好,不失莫言原作的神韵。编剧贾璐先生撷取了莫言原作的精华,以九儿为主角,为她设置了两条故事情节线,一是个人生活的情感线,二是抗日救国的英雄情结线,尤其是前一条线,一波三折,颇具传奇色彩,为她献身报国的英雄壮举增添了个性特色。她被混账父亲骗卖之“怨”、被迫嫁给麻风男人之“悲”、被十八刀所抢之“惊”、被曹梦九觊觎之“愤”、最后与十八刀之“爱”……剧本都刻画得入情入理。电影《红高粱》中高粱地里的野合颇具野性粗狂之美,而评剧中九儿与十八刀的结合,则更细腻、更优美。
评剧《红高粱》的音乐舞美也独具匠心。曲调旋律不但发挥了评剧的特色,而且流畅、动听,不仅具有感染力,也便于传唱。现在人们对舞台的“大制作”颇有微词,而《红高粱》的舞美制作,大得有气魄,大得有意境,大得有震撼力。开场的众人亮相,给人以雕塑感,最后的炸军火车的壮烈场景犹如油画般的质感,为剧情的发展,营造和渲染了恰如其分的舞台氛围。
导演对舞台的统领和调度更功不可没。整出戏的节奏张弛有度,不少的段落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那个“颠轿”的片段,十分出彩。在看电影《红高粱》时,有多少人曾为张艺谋导演这组“颠轿”的镜头叫好。舞剧的改编也看重这个桥段。可今天,评剧这段“颠轿”用一块大红绸布将真正花轿取而代之,保持和发挥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写意和虚拟化手段,又加以现代的舞蹈技巧,使九儿和轿手们展示了独特的舞台魅力。看完评剧的“颠轿”,再重温一下影片“颠轿”的那段影像,两相对照各有千秋,相信人们会被评剧《红高粱》呈现的戏曲表演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粤剧大师红线女曾经说过:“角色若没有生命,单凭唱工与做手来获致共鸣是不可能的”。莫言笔下的九儿,赢得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赢得诸多改编者的青睐,有力佐证了九儿这个形象的艺术生命。而曾昭娟扮演的九儿,生动演绎了她“怨”、“悲”、“惊”、“愤”和“爱”的情感历程,强烈地表现了她对乡亲、民族的挚爱,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和敢于英勇献身的壮烈情怀。曾昭娟的演绎让九儿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更具象、更灵动、更富感染力,具有文学形象不可替代的另一种艺术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曾昭娟在《红高粱》中的唱功。这可用戏曲界老艺术家的一句行话概括:“功夫贵在控制”。她有天赋的好嗓子,尤其是她唱到高音处,真有声如裂帛、响遏行云的质感和气势。在《红高粱》的前半部,她的不少唱段充分发挥了嗓音的特长,令观众过足了瘾。可贵的是,这次赴京演出,其后半部,尤其是九儿英勇投身火海前的那大段唱腔,沉稳厚重。她更好地领会了导演的要求,听从了专家们的建议,严守曲调的特性,不炫技,不飚高音,一板一眼,字字句句如鼓声捶胸,震动着观众的心弦。程砚秋先生曾说过:“唱腔的音色就如同我们眼睛可以看得见的各种颜色”,在《红高粱》中,曾昭娟对不同唱段的精心处理可以说已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曾昭娟是中国评剧新生代的领军人。她天赋优越,又勤学苦练,她通过三十多年的舞台实践,继承了评剧艺术的传统技艺,又广纳博取,努力创新,已形成了她自身鲜明的表演风格。从平民皇后马秀英(《凤阳情》)、当铺老板冷月芳(《寄印传奇》),到落难的大家闺秀赵锦堂(《赵锦堂》),她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可圈可点的艺术形象。曾昭娟在她的艺术独白中有这样一段话:“花淑兰老师告诉我,梅兰芳1953年赴朝慰问演出归来曾在锦州看过她的《茶瓶计》,先生评价:‘京剧有个红娘,让荀慧生演活了,唱活了。评剧又出来个小春红,让花淑兰演活了,唱活了。评剧大有希望。’我想,我要演活了谁?唱活了谁?”如今,曾昭娟也演活了九儿,唱活了九儿。九儿与平民皇后马秀英、与在寒冬腊月里推磨的赵锦堂的形象之间,是多大的时代跨度、多大的角色个性跨度和形象差异跨度!无论是古代的“平民皇后”、传统的闺妇,还是二十世纪抗击日寇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女英雄,曾昭娟都准确地驾驭了、精彩地演绎了。她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角色,而这些角色也辉煌地造就了这位卓越的评剧艺术家。
《红高粱》剧情高潮处,九儿和豆官儿有一段对白:九儿问,娘美不美?豆官儿答,美,世上谁都没有娘美;九儿问,娘俊不俊?豆官儿答,俊,哪个都没有娘俊;九儿又问,娘酿出来的高粱酒香不香?豆官儿答,香,娘酿出来的高粱酒喷香喷香。今天,我们同样可以这样说:曾昭娟扮演的九儿美、九儿俊!评剧《红高粱》美,美哉,壮美矣!评剧《红高粱》酿的这坛“高粱酒”喷香喷香,香得浓烈,香飘舞台内外!
祝愿评剧《红高粱》越演越火,越演越红!
文/郦国义(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