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令孤
我们不缺改变时代的人,缺的是记录时代的人。可惜的是,如今的黄建新已经淡出了导演圈,主要以监制的身份出现在某些电影新闻中,尤其是为港台与内地的电影合作搭建了很好的桥梁,但是他的“先锋三部曲”“都市百态三部曲”和“心理三部曲”对于电影史的意义无疑更大。作为影迷的我们,也只能通过最近这样的作品回顾展,得以领略他在都市片创作上的才华。
尽管2016年的春晚已过去很久,但我的尴尬癌丝毫没有消退,直到这次北京举办致敬黄建新影展,放了六部片子,我也像吃了六服药,病就好了。
春晚上的一个小品《快乐老爸》,讲述两个邻居为争抢一只狗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言归于好的故事,表达的是对空巢老人的关怀。语言交锋中夹杂着大量的网络热词,看似新潮,但刻意拔高的主题总让人觉得别扭和不自在,尴尬癌也就这样上身了。
然而,这个小品的题材让人瞬间跨越时空,回到23年前黄建新执导的影片《站直啰,别趴下》。影片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邻居相处的故事,也有养狗的情节,但是其力度和韵味却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冯巩在片中扮演作家高文,与刘干部和张勇武成为邻居。张勇武财大气粗,乱堆垃圾,豢养狼狗,搞得四邻不安。高文想以道德的权威来处理问题,却发现毫无力量,尊严尽失。而代表权力的刘干部,一方面抵抗不了张勇武的正面攻击,一方面又在背后搞暗箱操作。影片在琐碎的日常矛盾中渗透的是被商业大潮所击溃的固有人际关系,小空间中的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阶层,有的在努力站直,有的却不得不趴下。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高文正在写作,突然停电了。刘干部对他说,看来你今晚要在黑暗中写作了。高文说,没关系,我写的是解放前的事。一句普通的对白,却让人浮想联翩,黄建新化身成一个段子手,以文人式的黑色幽默来划开生活的无奈。话看似荒唐,其实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人物虽然在迎合时代进步,但内心依然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
拿这部电影与小品《快乐老爸》比较,我们自然能体悟到喜剧境界的深与浅。前者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蕴含的是对于一个时代变革的冷静观察,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能体悟到其中的悲凉。而后者尽管使尽全力逗人发笑,最终却如打在棉花上,不痛不痒。相声演员出身的冯巩凭借该片获得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也可以看出黄建新对演员潜力的挖掘,他能够让一些外放型的笑点沉淀成内在的讽刺,在荒诞中直刺痛点,因而成为变革时代的记录者。
虽是第五代导演的一员,黄建新却并不算科班出身,他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和贾平凹同班。因喜欢电影,毕业后被老师推荐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工作。1983年,又被厂里送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学习一年,正好和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成员交错而过,后者此时刚好毕业。也许正因为同代不同派,黄建新的电影不同于其他导演的乡土书写,而是一开始就进入都市空间,表现小市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自从1986年凭处女作 《黑炮事件》 成名之后,就一直延续了其所擅长的黑色幽默风格。
《黑炮事件》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讲述工程师赵书新为寻找一枚丢失的黑炮棋子,给旅馆发了一封电报“丢失黑炮301找赵”,没想到因语词敏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警惕,以为他要搞破坏。黄建新保留了原著本身的荒诞性,围绕“黑炮”来构建和对比两个立场人物的不同心态。当保卫处的人郑重其事地来调查“黑炮”背后的秘密,知道内情的观众在感觉不可思议的同时,也会有一声叹息。这也就是黑色幽默的揭示意义,不直接表达,却比直接更有力度。
与此同时,黄建新还以风格化的影像来深化故事的荒诞味道———高饱和色调的纵深走廊,对称构图的会议室,巨型的机器将人逼到角落———看似严整的画面却有着让人压抑的气氛。影片被拿来和安东尼奥尼的 《红色沙漠》相比较,都揭示的是个体在环境中的异化。这也是黄建新相对同代导演来说,走得更远的地方,他让国产电影开始具有了现代性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向传统文化追溯。
上世纪80年代末,黄建新应邀去澳洲进行了一年半的讲学,90年代初回国。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不是 《黑炮事件》时的如何应对“旧”的问题,而是怎么迎接“新”的问题。处于市场经济起步期的人们涌现出一股欲望浮躁与道德传统相交合的状况,而黄建新的电影也改变了之前追求极端风格化的取向,从上文所说的 《站直啰,别趴下》开始,以白描的手法来记录世态人情,于无声处酝酿惊雷。
之后,他创作了 《背靠背,脸对脸》,在上一部中成功饰演张勇武的牛振华,这次变成一个文化馆的副馆长,精明能干,好几次代理馆长职务,但就像遭遇了“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始终无法转正,即使玩弄手段挤跑了两任馆长,还是未能得逞。随着王副馆长角色的变化,文化馆中的普通员工也见风使舵,落井下石,人性的丑恶在这里被暴露得淋漓尽致,利益的博弈让人成为非人。绝妙的是,黄建新把文化馆安排在一座庙宇之中,让众生之罪在神面前演绎,其所具有的讽喻力度也就更深。
从《黑炮事件》中的赵书新因小棋子酿成大事件,到《站直啰,别趴下》中的作家失去知识分子的尊严,再到《背靠背,脸对脸》中的公务员为升官疲于奔命,黄建新电影中的人物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遇和地位中,焦虑地应对着时代给予他们的压力。但人们在观影时却不会有尴尬心态,因为影片本身的气质是自然随性的,是细水长流的,是润物无声的。片中的人物就是我们周边的普通市民或者我们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暴露出了复杂的人性。
相比之下,不少影视作品以及小品相声,看似也在讲述现实故事,讽刺某些社会怪相,但往往因为用力过猛而显得造作,因为直白渲染而显得粗糙。每当这时,观众就会尴尬癌发作,从内到外都不舒服,更不用说去接受作品要表达的思想了。从这个层面讲,黄建新无疑是预防尴尬癌的专家,它让影片中的人物沉下心去表演,也让观众沉下心来感悟。
我们不缺改变时代的人,缺的是记录时代的人。可惜的是,如今的黄建新已经淡出了导演圈,主要以监制的身份出现在某些电影新闻中,尤其是为港台与 内地的电影合作搭建了很好的桥梁,但是他的“先锋三部曲”“都市百态三部曲”和“心理三部曲”至于电影史的意义无疑更大。作为影迷的我们,也只能通过最近这样的作品回顾展,得以领略他在都市片创作上的才华。
(作者系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