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鲜有大片出没的暑期档似乎有意为青春电影预留出固定席位。在中国大片整体陷入沉寂期之际,文坛明星郭敬明和韩寒分别携《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两部或炫富、或玩深沉的“青春无忌”式影片粉墨登场,引起了粉丝新一轮的热捧。前者首日票房达1.1亿元,刷新了2D国产片的首日票房纪录;后者创下了首映日7650万元票房的不俗成绩,成功跻身内地影史首日票房榜前十。两个在电影界尚属新手的导演无疑成为了暑期电影市场上的大赢家,这种外行战胜内行的吊诡现象足以令那些致力于电影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的传统导演们恐慌——未来的电影观众口味如同一个黑洞,越来越不知道应拿什么去满足。
仔细分析这两部影片,两个导演抒发的“青春物语”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不是传统电影的路数,在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美学语言上也不能按纯电影的尺度去衡量。《小时代3》继续沿袭前两部奢靡狂欢、纸醉金迷的风格,撩拨起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新生代对金钱物质和上流社会的迷恋和崇拜,满足他们对于财富、名望及另一半的所有想象,演绎了一出“谁的青春不疯狂”的时尚闹剧;较之《小时代》奢华精致的脂粉气,粗狂型男、不修边幅则是《后会无期》的整体气质,几个故作深沉的文艺青年用他们独有的青春告白诠释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程”,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出思维跳跃的旅行日志。
就是这样没有完整故事脉络、理想和情怀淡出屏幕之外的影片,以势如破竹的姿态领衔近日的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跟经典背道而驰的作品是对传统电影的颠覆,其成功在于更接近当下的年轻观众,引领了一种“年轻人拍年轻人看”的新气象,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按传统思维创作的电影已然落伍。但更多的声音却认为,如果任由这种电影横扫票房的话,将破坏整个电影工业的生态链和游戏规则,令那些好好讲故事的电影遭到排斥,建议提高电影从业者的准入机制和评判准则。
毋庸置疑,郭韩二人在影坛的创新实验值得肯定。这个多样化的时代,观众的观影水准参差不齐,对电影的诉求亦不尽相同,一部电影只要有人投资买单就有存在的理由,似乎不必苛责太多。但从粉丝文化所带来的传播效应来看,积极的粉丝文化应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否则一不留神就容易沦为负能量。此外,电影也不能一直在骂声与票房齐飞中锁定自身价值,倚赖吐槽来造势或通过掐架实现营销,长此以往,国产电影将步入“囧途”。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观众观影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升,成熟健康的电影市场有待培育。业界都在批评中国导演不会讲中国故事,认为一些电影市场遇冷与该导演的水平、情怀和格局有关,却鲜有人苛责观众。正所谓有什么样的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电影,价值观混乱、品位不高有时候是劣质作品市场成功的幕后推手,当初就连张艺谋不也放低身段,以一部与之风格大相径庭的“三枪”迎合市场么?而自《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盈利蓝本后,一些资本也竞相在影视行业投机逐利,包装粉丝文化、迎合低俗文化,调侃“不会拍电影的厨子不是好总裁”“不会当演员的作家不是好导演”,以恶性竞争、偷票房、差评营销、创造话题等急功近利的手段制造票房黑马,如此种种势必造成票房与口碑倒挂,一代人审美口味的逼退,使电影异化为与艺术本身关联不大的产业。如果任由这种“功夫在诗外”的生态环境恣意的话,那些遵循影视规律认真拍片,为影片殚精竭虑、精耕细作的电影人才是真正的“后会无期”。
好在还有真诚的热心观众为韩寒开具了《穿越美国》《摩托日记》《菊次郎的夏天》等优秀公路片的清单,希望这些影片能成为韩寒未来电影之路上学习的样板。而对于郭敬明而言,是继续为稚嫩的观众编织财富欲望的虚假陷阱,做一个在卷走钱财的同时留下魔鬼般笑声的“暗夜精灵”,还是充当有责任的粉丝领袖,写几部有人情味的书、拍几部食人间烟火的电影?“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套用《后会无期》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就是“你连好电影都没看过,怎么能拍出好电影”。不管二人未来作何选择,既然涉足影坛,还是要认真学习电影创作规律,尊重不同行当的专业性,对陌生领域要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否则,这种粉丝文化制造出来的幻象终究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沫。
来源:光明日报 赵凤兰(作者为中国文化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