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7月,中国电影市场又创新高:36.1亿元的单月票房成绩接近了2008年全年所得。
但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催热影市、催生票房新纪录的,是一批“不像电影”的电影。这一现象引发了影迷和学界热议。有人惊呼“传统电影已死”,但也有人指出,电影语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顺应媒介环境而进化,电影才能继续存活下去。
小品集锦?博客朗诵?不,这些都是电影
当一部电影与经典的、传统的电影形态背道而驰时,人们就会称其“不像电影”。今年暑期档,几部话题电影都得到了这一评价。
《分手大师》被影评人认为像一部小品集锦,没有靠谱情节和对人物的细致刻画,而是走舞台小品剧的套路,全片充满了段子和碎片化表演;《老男孩之猛龙过 江》虽然登上了大银幕,却没有改变其微电影气质;《小时代3》更像华丽版的PPT或者MV;《后会无期》则被形容成“一群演员站在摄影机前把导演的博客念 了一遍”。
然而,“不像电影”并不妨碍这些影片在票房上的高歌猛进。尽管与《变形金刚4》正面交锋,《分手大师》仍然获得了超过6.5亿元的 票房;小成本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上映两周票房过2亿元;《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更是凭借两位导演的强大人气,票房双双首映过亿元,其中《小时代 3》的票房成功,还帮助《小时代》系列成为国产系列片中最卖座的电影。
传销式营销,让“不像电影”的电影获得高票房
仅仅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扩容”,不能完全解释这些颠覆传统电影标准的影片在市场上的成功。
“市场扩大只是表象,另一方面是营销方式的转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左衡这样告诉记者。他把当下很多电影的营销称为“传销式营销”:“通过各种渠道对大众进行洗脑式的刺激,观众就像被催眠一样参与进去。”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雷启立也认为,不断把电影符号化、偶像化、元素化,已经成为今天最为常见和有效的电影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甚至从电影创作过程中 已经开启。他以《后会无期》为例,认为该片就是有意识地锻造一些“金句”,以便更好地在营销阶段进行传播。借助这种模式,“没有经验的导演也可以成为票房 赢家”。
环境变了,电影只有不断进化才能生存
更让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在意的是,从这些影片的票房表现来看,传统电影标准 和电影语言已经不能左右观众的选择。换句话说,今天电影院里的主力消费者,已经不再在乎电影究竟“像不像电影”。影评人冷斯基在自己的专栏里充满伤感地写 下这样一句话:“电影市场变化太快,传统的电影理论已经死了。”
毫无疑问,是电影观众群落和审美趣味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电影形态的改变。影视 产业评论人彭侃分析说,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观众,或者说用户,越来越多地在不同屏幕间跨越,时间和注意力都日益碎片化,没有定力再去看那些用经典叙事结 构排兵布阵的故事,反而是一段段充满“爆点”的影像更加吸引人。
不过,彭侃更愿意把这种变化称为“更新”或者“进化”:“如果今天电影院里放 映的还是无声电影或者黑白电影,有多少人愿意去看呢?电影必须顺应环境的变化而进化,才能继续存活下去。”在他看来,艺术都是活在当下的,一旦受众改变, 就要在创作中引入新的思维导向,至于怎样进化得更好,那是需要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
文汇报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