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学人·访谈录】
冈特·鲍利: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为世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之三)
文汇报:为什么愿意到中国来宣传这些蓝色经济的理念,中国是否有发展蓝色经济的潜力?
冈特·鲍利:我非常赞赏中国传统的农业文化,那就是种蓝色经济理念,我从中学习了很多,比如在杭州、无锡,这些地方水资源丰富,他们发明了鱼骨状堤坝,在堤坝上耕种。他们养猪,将养猪产生的垃圾变成沼气,沼气渣放入池塘变成鱼的饵料,而养鱼产生的一些废料又可以回收用来养猪,这就是一种蓝色经济。现在,我们把这种中国创造的这套体系复制到了世界各地,我觉得中国农业为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在我思考蓝色经济理念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这种理念,但是这种理念并没有用于工业发展。中国进入工业时代后,却没有把在土地上获得的经验一同带进去,而是选择了沿用美国模式,然后大量的污染就出现了,我觉得,中国的第二产业应该回头看看农业时代总结的那些非常健康、高效的经验。
我举个书里的例子,当我们在哥伦比亚的森林里种树时,我们有了新的森林,新的森林给予我们新的岗位、粮食和水等等,既然我可以从森林中免费获得水,我是不是可以就此做生意了。我不这么想,我觉得水对人类非常重要,而且我已经赚了很多钱,所以水我可以免费提供,这就是我的商业理念。可能大部分的传统商人还想着赚更多的钱,认为赚得多了捐钱也一样。我觉得他们不需要捐钱,能免费提供水就很好。二战后重建世界时,美国模式是非常好的,因为重建,需要大量资本,没有好的回报是不会吸引资本投入的,但是二战后,这种模式该结束了。
文汇报:您在非洲纳米比亚建立的啤酒工厂,是蓝色经济理念的现实范例,这一模式有没有可能规模化,您是否有意向将啤酒工厂模式搬到中国?蓝色模式是否比绿色模式更易复制?
冈特·鲍利:我必须要跟你分享一个秘密,这个工厂模式其实是由中国人设计的,1994年,李文华院士带我到北京参观了一家酿酒厂,那家工厂将二氧化碳用于啤酒制造,我深受启发。后来在另外两位中国学者的共同参与下,纳米比亚建起了啤酒工厂,目的是为大家做一个示范,如果有人愿意借鉴这种方式,我们非常愿意免费提供模板。当然,啤酒产业与造纸业、矿业一样发展缓慢,今天我们只有7个这种类型的酿酒厂,规模非常小,但是我们一直在学习进步。而一些发展较快的产业,比如用咖啡渣种蘑菇,现在世界上有1000多家企业在开展这项业务,他们已经开始发展壮大。
1994年,当我们开始做啤酒厂时,我们投入了8万美金,项目很小,但对于我们来说,预算却不少。今天,我们的项目预算已达到5亿美元的规模。这里要提出两点,我们的项目成倍地得以复制的同时,我们的预算也随之涨高,我觉得总体上影响是好的。
至于复制的便易性,蓝色经济里有科技的因素,也有商业模式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复制不难,因为它不涉及高科技、基因研究、新的信息技术。对我来说,最大的提升就是蓝色经济带来很多机遇,人们需要被告知如何去利用这些机遇,比如学会用咖啡渣种蘑菇。
文汇报:您这次专门为儿童编写了《冈特生态童书》丛书,其中是否也贯穿了您的蓝色经济理念,为什么会想到去编写这样一本儿童读物?
冈特·鲍利:我非常喜欢故事。在我幼时,父母、叔叔经常会给我讲故事,对我启发很大。几千年来,人们都是通过故事学习,但现在我们几乎忘了故事有多重要。故事分好多种类,像童话,里面的故事是虚幻的,而我的寓言故事都是真的,寓言可以带来智慧、知识、惊喜,而且它们都是事实,这就是我想带给孩子们的东西。故事的关键一点在于它们不设答案,孩子们会自己展开想象,发现未知的精彩。我的寓言故事里有一本讲“龙”,龙不是真的,但是我用龙的故事来为孩子们介绍一个国家——不丹的特别之处,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麓,被称之为“龙国”,这个地方不追求GDP的增长,他们只追求幸福指数,我顺其自然地为孩子们介绍了幸福的概念。由“龙”出发,我又介绍了以其为词根的蜻蜓、龙鱼等等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动物,孩子们看着龙,听着我讲幸福哲学和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我觉得讲故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孩子们也渴望听故事。
丛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贯穿了蓝色经济理念,等我写完365个寓言,孩子们会通过这些故事了解10000个科学项目。如果他们了解科学,他们就可以运用他们的智慧去创造,学会善用地球上的每一项资源,做一个真正的地球保护者。所以,我觉得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看看这些能够给他们带来新智慧的寓言故事。
(节选自《〈蓝色经济〉著者、意大利图里诺科技大学教授冈特·鲍利: 一件事情并非只对应一个解决之道》,刊2014年7月7日《文汇报·文汇学人》)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