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学人·访谈录】
冈特·鲍利:蓝色经济不是单纯地回收再利用,而是“升级利用”(之二)
文汇报:您在《蓝色经济》一书中,呼吁人们从自然中寻找方法、商机,您觉得人与自然应如何相处?
冈特·鲍利:我要再强调一遍,请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今天,我们一直谈论的是“了解自然”,这句话意味着我们与自然之间还有隔阂。我认为,是时候要“向自然学习”。如果是向自然学习,人与自然就建立了联系。我想,我们要改变的第一点是,重塑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如果仔细观察大自然,你会发现自然界的每个物种都在工作,不分老幼都在作贡献,这就是自然哲学——大家都有工作,都在尽最大的可能为社会作贡献。自然界真是个大师,相较之下我们的经济模式做不到这么出色,“大师”告诉我们,让每个人都处于合理的运转当中是有可能的。过去我们是保护自然,而现在我们要创新理念,自然的确需要保护,但我们却一直在不知不觉中破坏着它,我们要从“保护自然”转变到“帮助自然界回到自然进化”,因为自然总是在变化的。如果选择保护,我们只是在对抗人们做的错事,却没有给自然以发展机会。
文汇报:为什么用“蓝色”概括您的这一理论,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的差别在哪里,与一直以来人们尝试的循环回收有何差异?
冈特·鲍利:从宇宙的角度看地球,地球大体上是蓝的,天是蓝的,海是蓝的,对我来说,大自然就是蓝色的,所以我把这种从自然中汲取知识的理念称之为蓝色经济。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今天所有打上“绿色”标签的事物都很贵,是给富人的。我希望好的事物能够更加实惠一点,但是今天,对人类健康、自然有益的东西都非常贵,这与蓝色经济的理念很不同。蓝色经济呼吁人们从已存的资源中产生更多的价值,那是一种很大的提升,而它与循环回收的区别在于,蓝色经济不是单纯地回收再利用,而是更尊重价值,也会产生更多的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我在上一本书里提到的“升级利用”。蓝色经济的产品之所以比绿色经济的便宜,是因为蓝色经济有很多的营收方向,如果我能用同样的材料生产更多产品,我就赢利更多,这样一来,我的产品就可以更便宜。我的低价不是靠刻意支付较少人工成本或将废料排放到大自然中来实现,我的低价是因为我能赚到更多的钱。
我们之前用30年时间推广绿色经济和绿色科技,其产品越来越贵,这并非我们的本意。我觉得可能是我们的想法还是过于拘谨,看到污染在减少就很开心,现在想想仅是污染变少远远不够,我们应该追求没有污染。
文汇报:能否结合实例介绍一下蓝色经济的理念和优势?蓝色经济是否真正可以做到零排放?
冈特·鲍利:我们首先谈一下蓝色经济的理念,其理念是基于零排放,不消耗任何东西,只用现成、当地的资源,而不是来自万里之外的资源。中国要为如此多的人口解决温饱,必须要用好手里的资源。例如,有时海面上会漂满绿藻。也许有人认为绿藻是个大问题,但我觉得绿藻意味着机遇。当政府找不到人对绿藻现象负责,那就必须要投入成本找人将绿藻从水里拿出来。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新产业的发展覆盖掉这些成本,这是我们转变思维的一种方式。用绿藻做纺织品,大概30%的绿藻可以有效利用,余下的70%并非废料,对动物来说那是一种很好的饲料。中国目前从美国进口很多动物饲料,现在有了绿藻,生产纺织品的同时,还可以生产饲料,水的消耗几乎没有,动物也有了更高质量的饲料。今天高质量的饲料很贵,几乎没有农民能负担得起,但现在可以便宜地获得,因为其来自于纺织品生产留下的废料,不需要种植,不需要施肥,也不用灌溉,就直接收获,这就是实践中的蓝色经济,而这种转变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岗位。
文汇报:蓝色经济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是什么?
冈特·鲍利:新理念推进中面临最大的障碍就是,当我告诉人们有什么机遇时,人们却不相信。因此,过去20年,我非常努力地在寻找已产生一定成果的例子,因为人们一旦看到这些案例,就不可能再轻易说出“不可能”。当然,旧有的产业不喜欢新的理念,我在书中解释了大企业不能做这些的原因,他们已经在森林上用掉了大量资金,如果我是个造纸商,我已经花掉这么多钱种树,这时有个叫鲍利的陌生教授告诉我,可以不用树做纸,我的投资就化为泡影了。作为造纸商,我会告诉每个人,鲍利说的是错的,很多人会因此丢掉工作。我不以为然,我会让他们看到我的商业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岗位,当然他们会不认可,所以我觉得,蓝色经济要显示出巨大的优势,如果优势够大,就没有什么可争辩的了。
(节选自《〈蓝色经济〉著者、意大利图里诺科技大学教授冈特·鲍利: 一件事情并非只对应一个解决之道》,刊2014年7月7日《文汇报·文汇学人》)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