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学人·访谈录】
巴得胜:儒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之二)
文汇报:您编著了《当代新儒家》一书,当代新儒学与传统意义上的儒学有何区别?您认为,当代新儒家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什么影响?在西方,能否感觉到当代新儒学的影响?
巴得胜:从汉代起,儒家思想就开始融入中国的政治制度当中。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清末是中国的内忧外患时期,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呼吁重新看古代的儒学文献,从中获取救中国的方法。从中国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此建议的原因——中国历史上每次出现一个统一王朝,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只不过每个时期,儒家的特点、内涵并不完全一致。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慢慢发展成强国,这是100多年前康梁等人渴望实现的时代,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儒家在今天的中国重新取得了重要地位。
部分研究当代新儒家的哲学家从今天的中国重新看到了“天下”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汉代受到推崇,他们认为“天下”会是未来世界的一种模式,这其实是“中国模式”与当代新儒家的一种混合现象。再比如,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是一个儒家概念,但是内容与孔子时期不完全一致;“小康”,也是汉代已有的儒家概念,现在增添了新的内容。纵观中国历史,统一强力的国家总会伴有儒家的观点看法。
当代新儒家对西方的影响可能有,但是目前这个影响还不能评估。中国的经济地位很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影响到了欧洲、美洲、非洲,影响明显,但还仅停留在经济层面的影响,哲学思想方面的影响还比较小。
不过,从历史角度看,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他国的影响,比如中国的道学家会受到来自中亚的佛教影响。但影响的结果并不一致,马克思主义是诞生于欧洲的政经哲学,但各个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制度并不一样,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是说,使用同一个理论要看具体国家情况,“中国模式”可能对他国有影响,但目前还没表现出来。
(节选自《比利时根特大学南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巴得胜:欧洲汉学正从纸上走到纸下,变得更加实用》,刊2014年5月13日《文汇报·文汇学人》)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