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校长和家长对“好老师”一直满怀期待,伴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高中究竟期待怎样的老师?
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举行的“卓越高中需要什么样的高中教师”尖峰论坛上,上海一批知名高中的校长透露了他们对师资的新要求。“一位老师只会讲一门课,今后或许满足不了高中的要求了,我们需要‘一专多能’的教师”;“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领域的专家———要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对专业领域要‘痴迷’,要有浓厚的兴趣”;“卓越高中的卓越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什么叫风格? 你就是你,自带一种范儿,别人模仿不来”……
这批站在沪上高中“塔尖”上的、来自卓越高中的掌门人,对于学校师资正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些校长甚至坦言:“按照现在遴选教师的标准,以我当初入职的能力水平,恐怕也过不了关。”而这,就是上海的教育变革带来的现实挑战。
教师培养规格,将升级到硕士研究生
聚焦卓越高中的教师培养与教师需求,日前,来自上海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建平中学、格致中学、复兴高级中学、市西中学、延安中学、曹杨二中等八所高中的校长,和华东师大签署了“订单式培养”合作协议。这次论坛透露消息: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对教师培养的规格将提升到硕士研究生层次,为中学教育提供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师资。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周彬介绍,根据学校教师培养规格从师范本科升级到教育硕士,今后的教育硕士在招生时,对生源的背景要求也将更加开放,将鼓励更多其他专业方向的优秀本科生加盟。
实际上,在最近几年的上海中小学师资招聘市场上,不少学校早已向非师范生敞开大门。高水平大学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成了不少名校眼中的“香饽饽”。复旦附中、七宝中学等一批沪上名牌高中,早就有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的硕士博士以及中科院博士前来执教。在一些高中,海外名校毕业的海归老师也来应聘了。
本市一位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透露,上海正通过制度设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盟教师这个职业队伍。今后的师资招聘,将在制度层面上彰显“胡萝卜+大棒”的效应:一方面,主管部门将通过薪酬待遇的提升,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从入门这一关开始,本市将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素养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理想的教师人选是“爱教育的聪明的好人”
伴随高中教育改革和新高考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沪上一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在师资招聘上的门槛究竟有哪些? 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认为,要成为卓越高中的教师,不仅自身专业素质要过硬,而且老师必须要具备“一专多能”———对不少老师来说,这种职业升级往往意味着重大挑战。
以上海中学招聘数学老师为例,冯志刚说,数学专业上过关只是第一道门槛。由于上中是“本部+国际部”的“一校两部”办学格局,新进的数学教师要胜任日常教学,不仅数学要好,还要能用英语讲数学。此外,由于卓越高中还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试验任务,学校目前要求老师除了“钻研专业”之外,还要陆续开发出各种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选修课,所以老师必须具备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发课程的能力。“一名老师必须比学生更喜欢这个学科、专业,不仅如此,老师还要不断地开拓自己。”
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用一句话概括卓越教师的特征———“爱教育的聪明的好人”。
“站在现在的课堂上,不‘聪明’的老师已经搞不定学生了。”观察不少新进教师的入职表现后,杨振峰坦言,一名卓越老师要有引领学生发展的能力。“现在有些年轻老师容易犯一个毛病:学生看什么、玩什么,老师也跟风关注。”显然,这和学校对老师在育人上的能力和要求并不匹配。
在建平中学,学校为每个新进教师都配了三位导师。杨振峰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除了通过专业研修站稳讲台外,如何在德育上达标、成为学生前行的引领者,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状态投身工作、成为一名有教育情怀的老师———这一切都需要学习。
正确的教育观比别的能力都更重要
虽然名校的招牌和高升学率多少挂钩,但不少校长坦言,在师资招聘环节,相比专业素养和提高分数的能力,一名教师有没有正确的教育观,是他们更看重的,因为“高中教育不仅管孩子们三年,还会对他们的一辈子产生影响”。
延安中学校长李德元认为,卓越教师应该是一位“性情中人”,“否则很难温暖孩子的心”。而学生对老师的期待其实是很纯粹而简单的:他们往往期待男教师严格而理性,女教师宽容而知性。
在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李志聪最佩服的是一些敢为了学生、为了教育规律和他“拍桌子”的老师。“一名老师能为学生的事情找校长据理力争,这在我们学校可不少。”之所以佩服这些具有批判精神而且有批判能力的老师,“这至少说明,第一,我们的老师很爱学生,为了学生的事情可以找校长;第二,他们敢来找校长评理,估计底气就来自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能站稳讲台。”
卓越高中应该是怎样的,不同的校长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些学校里应该有一群卓越教师。既然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那么对教师的考察,就从他们的为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