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小孟在校门口的橱窗前看到,3年前和他一起入学的20多个同学当中,有一半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授予博士学位的名单上。
时下,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大学生的考研热情高涨,但研究生延期毕业、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一方面,不少高校和院系提高了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的要求。另一方面,研究生几年攻读却拿不到学位的隐忧,则成了一把悬在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马臻
延期拿不到学位直接原因:研究进展不顺、发不出论文
众人皆知,研究生教育比本科生教育更“高级”,但读研并非仅仅是把本科的课读得再深一点,做研究才是读研的题中之意。而把研究结果整理成学位论文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是研究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直白要求。
研究生修完规定的课程,写出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就可以获得毕业证。但毕业的研究生不一定有学位———如果毕业时只完成了学位论文,而没有按照规定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就不能及时拿到学位证。
如果导师认为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质量不达标、工作量不够,或者出现严重的学术错误且不能在短期内改正,就有权让学生延期毕业。学位论文被评审人“枪毙”抑或答辩不通过,学生也只能延期毕业。
三年制研究生读研一时要上课,读研三时开学没多久就开始找工作,来年4月就要提交学位论文送审。扣除寒假、暑假,其实真正做科研的时间并不多。在入学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要做出研究,发表1-2篇学术论文,还要写一本学位论文,时间非常紧迫。
要是遇上实验做不出来、学术论文投稿后杳无音讯或者被退稿,那就更麻烦了。常常会有硕士生并非不优秀,也并非不努力,但学术论文投给高档次SCI期刊后,一直处于审稿状态,很可能无法在申请学位之前得到接收函。
考虑到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前发出学术论文,曾经有人提议降低或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来了:“松绑”后学生不用功怎么办?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如何保证?
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大多数导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研究生———读研就是为了一张文凭、一份工作。他们在做研究上缺乏激情,过多地被社团活动、实习分散了精力。即便在有发表论文要求的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意投入科研。因此,一旦没了发表论文这一“紧箍咒”,就更管不住研究生了。
在美国一些高校,博士生没有发表论文也能毕业。但事实上,导师自有学术判断力,会严格把关。如果学生的博士论文无法达到学术水准,导师可以决定不给学生毕业。更重要的是,导师能在中途把学生的工资砍掉甚至让他们走人,因此学生一般对深造考虑得还是比较慎重,大多数时候,一旦去读,也会比较投入。但,这些在中国大学很难做到。
发表学术论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国外一些介绍科研写作的指导书认为,如果学生做了实验、得到了有趣的发现,却没有公开发表论文,那就“差不多等同于什么都没有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生毕业前没有整理出学术论文,毕业后也没有时间整理,留下“科研烂尾楼”,这是所有导师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研究生发表论文关系到导师晋升职称、申请项目和项目结题,也关系到所在院系的科研成绩和学科排名。有鉴于此,国内有不少高校和院系提高了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的要求,比如本来要求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而现在要求必须在SCI刊物发表论文。
早在十多年前,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系里“不由分说”地要求硕士生、博士生都得发表SCI论文才能毕业。几年前,我工作所在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也开始要求研究生发表SCI论文。这也使得学风发生了改观:在办公室打游戏、看热剧的少了,暑假里做科研、写论文的多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这说明,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未必是件坏事。
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同时,一些高校和院系也采取了“人性化”的做法,即规定研究生如果在毕业时没能正式发表论文,那么凭论文接收函就可以拿到学位证的复印件。如果没有接收函或者压根就没投稿,毕业后两年内凭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补拿学位证。这就给一些发表论文有困难的学生“留了一条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