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附中教师彭禹在实验室中。(彭禹供图)
本报记者 张鹏
编者按
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中小学教师中,40岁以下的占56%,中青年教师正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今起采访报道一批来自一线的年轻个性教师,讲述他们和三尺讲台的故事,品味他们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为这些年轻师者的探索和成长鼓劲。
1980年出生的彭禹,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缘好得让人嫉妒,学生不仅跟他探讨历史、科学问题,甚至连私密的悄悄话也找他倾吐。
他不仅是高中历史教师,还是交大附中科创中心副主任、旅游纪录片主创人员。这种“跨界”,让教师彭禹与众不同。他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科学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追寻知识。他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是按照教材编个电脑程序,而是自下而上的“自生长”过程。在彭禹看来,“跨界”本身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跨界”恰好可以打破局限,让教师了解人的发展,也能更好领悟教育的本质。
听他的课,学生眼睛舍不得眨一下
“罗马文化为何希腊化?”彭禹总喜欢在课上抛出一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
已经毕业10年的孙天旸这样描述彭禹的历史课:“他的历史课就像是在听故事,表面看上去跟考纲不搭界,其实是把各种知识都延伸在课堂讲述中,听课的学生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彭禹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得益于他从中学时代就培养起的读书习惯。藏书七八千本,每年阅读200本左右的书籍,尤其喜欢攻克“大部头”。彭禹说:“想要读书,总归是挤得出时间的,只做历史教师时,我至少每天有七八个小时的时间在读书。”
2009年,彭禹开设公开课《新航路的开辟》,在历史教学圈子里开始小有名气。磨出一堂好课并非易事,彭禹为了研究教学方法,将1949年以来所有学术期刊上与历史教学有关的文章全部拜读了一番。“历史教法72种,上世纪90年代中期思维活跃的学者大有人在,他们不仅恪守学术规范,还能静下心来研究,这些都值得我们当下的历史教师学习。”
如今,彭禹是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曾经担任过华东师范大学教学与课程系历史课程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也曾是“东方大讲坛”最年轻的讲座教师。
陪学生在科创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9年,已经工作7年的彭禹遭遇了历史教师生涯的第一个瓶颈。“当时觉得不知道该怎么把历史课讲得更好,有些困惑。”一次机缘巧合,在同事的推荐下,彭禹扛起了交大附中STEM实验中心副主任的担子。
文科出身的他,在科技领域里,也获得了令人称赞的成绩———2012年他带队拿过两个“DI创意思维大赛”全国冠军,2014年拿过一个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计算机项目特等奖……
怎么做到的? 彭禹轻描淡写地说:“不懂就问,我问我的学生。”
学生们提出的选题,彭禹第一时间就查阅各种资料,然后请教每一位学生:DNA算法、多机器人协同到底是什么?我查到的资料对吗?彭禹把自己比喻成“科研军师”。“如果有学生表达出‘我有兴趣,我想做事’的意愿,我会给他一本专业书籍,看完后,让他把问题用科学语言描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必须不怕麻烦,有耐心,又能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研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能够和成年学者一样,深入研究并且作学术交流。”指导学生科创,让彭禹突破了教学和学术上的瓶颈。
科创带出了成绩,彭禹又有了新的“烦恼”。他说,如今喜欢科创、重视科学思维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不少在科创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学生,也会有困惑———一面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科创舞台上绽放光彩,另一面也需要面对高考的压力,为升学留下足够的空间。“目前还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如果有同学愿意在科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作为老师要陪他们一起走下去。但唯一明确的是,个性发展的学生越多,教学评价的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彭禹说。
把看世界的经历分享给学生
教学之外,彭禹还有不少爱好,旅行便是其中之一。去年起,彭禹与毕业的学生一拍即合,组成了自己的团队到世界各地拍摄旅游纪录片。团队一共10个人,各司其职。彭禹负责当地风土文化故事的讲解,顺便成为出镜的二号男主角。“所有费用都是大家自掏腰包,2014年暑假,团队成员在微博上众筹了7万元,挺过了拍摄最为艰难的时期。”如今,他们拍摄的旅游纪录片《一路爆炸》在某视频网站同类节目中点击量排名第一。
今年暑假,彭禹刚刚从菲律宾拍摄归来。晒得黝黑的脸上,一口白牙笑起来特别明显。
一名86岁的老太太,自1969年起就居住在马尼拉墓地贫民窟里。贫民窟准备拆迁,她成了顽固的“钉子户”。这位老人所生养的16个孩子先后离开了贫民窟,她的丈夫依旧在监狱中服刑。彭禹一行10人来到了马尼拉,他们采访了这位老人后,为她拍摄了一张照片并赠送给她。“老人拿着照片又哭又笑,想必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老人生活的韧性是我之前无法想象到的,她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力量。”
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收获的人生态度,彭禹也传递给了学生们。彭禹说,比如我的学生张宇,在2015年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领奖后的第二天,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来实验室工作、学习。“辉煌都留在过去,我们要跳出生活的盒子,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眼界越宽,带给学生的东西越多。旅行填充了彭禹的假期生活,也让他对社会、文化和异域风情有更多的积累和了解。在去印度制作旅游纪录片之前,彭禹特别阅读了印度的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大史诗。把书“吃”到肚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故事在纪录片里讲解出来。所看、所感再次升华,最终变为了彭禹在历史课上的精华。
彭禹表示,他做的这些,也是为了给教师“正名”。“只会教学生做题”“微薄的收入”“对校园外的事情缺乏了解”等“刻板印象”不应该属于教师。彭禹说:“教师也可以很麻辣,有个性的教师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