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梅
今年的英语高考就是一个字:“难”。那么,今年的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难”到底传递了怎样的信息?“难”字是否可以破解,又该如何破解?
充满新鲜资讯
历年上海高考英语试卷的特色之一: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语言地道。今年在这方面尤为突出。置身考场之外的我,感受到的是不同领域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新鲜资讯,清风拂面,颇有几分享受。
初略分析今年试卷中出现的10篇语篇(听力2篇、语法2篇、词汇1篇、综合填空1篇、阅读选择3篇、阅读问答1篇),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层级:
一星级:学生相对熟悉的生活类文章。如“语法”部分的《来自陌生人的礼物》和“听力”部分的《宠物咖啡屋》,这类文章文字清新有趣,不管是以听力还是以阅读方式呈现,学生的心理感觉较安全。
二星级:学生熟悉的话题但不熟悉的体裁。如“阅读问答”部分,虽然讲述的是学生熟悉的年轻人运动(youthsport),但,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研究报告,文章中的长句和正式用语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不能把握文章结构特征,对学生答题情绪会有一定影响。
三星级:学生不熟悉的话题。如“词汇”部分的语篇,讨论了办公室改造,涉及其重要性、背景、需求等诸多方面,话题离学生有一定距离,且文章是挖空的非完整文本,方框里供选择的词汇层级也相对较高,学生答题时会出现不安。
四星级:跨领域类语篇。如“阅读选择C篇”,讲述了莎士比亚戏剧应用在商业领导力培训中的案例,是经典文学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学生对于阅读C篇向来有“最难假设”的心理,加上本文篇幅较长、且出现了上海卷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一篇语篇后有5个题目的情况,学生会产生惧怕心理。
试卷中还出现了新词的追根溯源与内涵解析(downshifting),文化符号(雪人),社会现象(手机低头族),影视评论(ScaryBunny)和人类情感(爱的内涵)等。对于越来越广泛的话题、越来越丰富的体裁、越来越多元的内容,师生如何应对?答案其实并不难找。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视听量和课外阅读量分别为100小时和30万词。方向相当明确:语言学习贵在广泛涉猎、充分体验和日常积累。当学生的话题知识和语汇足够丰富,语篇的难度自然就下降了。
但关键是如何落到实处?以课外阅读为例,读什么、怎么读?比如,很多学校都有报刊阅读的日常要求,但如何监督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摘抄、复述内容、发表观点?如何让学生乐于阅读并持之以恒?……这都需要教师的聪明才智和艰辛劳动。正如孩子儿童期是否能坚持某种兴趣爱好,很大程度上由父母的耐心和坚持决定。
考察方式灵活
除了语言材料的丰富性之外,上海高考英语卷的另一个特色是:灵活。这或许也是学生们感觉试卷“难”的原因之一。
以“词汇”部分为例,出现了不少兼类词的灵活应用,如:access,function,separate,alternative,conflict,support等都是兼类词,除了后三个词由于出现-ing等词性特征显现之外,前面三个词都以原形呈现,需要学生在上下文理解中确定所需的词义和词性;又如,本部分还出现了基本词汇的词性变化,innovative,prospective,属于课标词汇innovation,prospect根据常用构词法推导出来的形容词的用法,需要学生在语境中理解。
再以“阅读语篇C”为例,77题要求学生选择文章最佳标题。正确选项为“Shakespeare's plays:Dramatic training bringsdramaticresults”,两个dramatic,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注意一词多义的积累,很难理解其中精妙之处,对正确选项的判断也会存在障碍。
整卷除了所举的典型词汇例子之外,语言知识灵活运用比比皆是。这对我们的教学有怎样的反拨作用?
词汇和语法在语境中的体验、感悟和运用是语言知识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脱离语境的语法规则虽然学生背起来可以头头是道,但它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脱离语境的单词或词块,对学生而言只是惰性知识。
当英语教学回归英语学习本质,当英语课外阅读和视听成为学习习惯,这是“化难为易”的过程,更是实现“理解中外文化差异、培养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文化意识”等课程目标的过程。
我想,这也一定是上海高考英语试卷在公平选拔人才之余想要表达的心愿之一吧。
(作者为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