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京都》
[日]井上章一 著
叶晓瑶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日本著名学者、文化专家井上章一考察京都历史、日本人文的最新著作。作者视角新锐,由京都这座千年古都放眼全国,剖析京都的历史地位对日本全境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在近年来的日本旅游热潮中,京都毫无疑问的是热门目的地之一。提起京都,就是樱花与红叶,再不就是寺庙与舞伎。京都的形象逐渐僵化,它成为日本宣传自己独有的美与传统的一张名片。本书跳脱对于京都的刻板印象,重新塑造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京都形象。
>>内文选读:
致中国的朋友们
日本的京都,被称作“洛”,这不是正式的称呼,是一种俗称,或者说爱称。城市的中心,也常被称作“洛中”,周边被称作“洛外”。而这座城市的东西南北,可以分别叫作“洛东”“洛西”“洛南”“洛北”。去京都,也常被称作“入洛”。而自视甚高的“洛中”人呢,用的不是“入洛”,而是“上洛”。总之,在表示京都的时候,常常使用“洛”字。
其源流,毋庸置疑在于中国的洛阳。
京都,于公历794年建都。我们常说,中国的唐朝所营建的王都,也就是唐朝的长安,现在的西安,是京都的模板。当时的唐朝有两座都城,西长安,东洛阳。其实,京都也仿照了洛阳。以京都西部为长安,东部为洛阳。这座8世纪末建成的京都,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只有东部在一味地发展,模拟长安的西部则被冷落。也就是说,只有仿照洛阳的这一部分繁荣昌盛。而京都俗称为“洛”,由此缘起。
阅读中国古籍,会看见“洛中”一词。我便明白了中国的洛阳也是这么称呼自己市内的区域,看来日本的京都是直接借用了这个名词。起初,京都的市内外分别称作“洛中”与“边土”,但是随着时代的推进,“边土”一词变成了“洛外”。甚至“洛外”又再次细分为四个方位,有了刚才介绍过的“洛东”“洛西”“洛南”“洛北”。可以确定的是,这里的每个称呼,中国的洛阳皆为其母本。
今日洛阳,好像已经不用“洛中”“洛外”这样的称呼了。我是从来自洛阳的留学生那里知道的。大概是虽然仍见于古籍之中,但是生活中已经不使用这个名称了吧。
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用,却在日本还能见到的名称,还有其他一些。对于中国的朋友来说,或许是有趣的吧。京都的“洛中”“洛外”就是其中一例。
刚才我说到唐代有二都,长安与洛阳。在中国古籍中,时常会把它们写作“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遇到这样的写法时,我常会想到日本的东京。原来在唐朝,洛阳被称作“东京”。但是模仿洛阳的,又是京都。我会感叹,原来不是东京模仿“东京”啊。
现在,我在位于京都西郊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任职。在京都市的行政区划中,这里属于西京区,因为位于城市西边,所以如此命名。我刚才已经说到模仿长安的京都西部比较萧条,而现在这里也已经成了人口较多的地区。得益于此,在日本的京都,曾经用来命名长安的“西京”一词也得以复苏。有时,我也会陷入这样的思绪之中。
说起“西京”,在10世纪的时候,也是契丹族的辽朝给大同起的名字。女真族的金朝也用过这个名字,我在本书中没有提到这些内容。我净想着日本读
者,之后被告知会出中文版才又想到了这些。大同这个地方,到了南北朝时代,北魏也曾建都于此,当时被称作平城。我们再稍微回顾一下日本定都京都之前的历史,公元710年,王家在今奈良市建立国都,这次定都也被说成是模仿唐朝之长安。然而,都城名为“平城京”,我想这其中大概有对于北魏平城(大同)的尊崇之意吧。事实上,在六七世纪,就有北魏的美术品传到了日本。在平城京的命名背后,可能也有对北魏平城的憧憬。虽然这个说法或许尚未得到日本学界的认可。
在本书中,我提到了很多地名的混用。比如“怎么会有西东京市这种奇怪的地名”,我用这种语气来表示自己对于乱用现象的愤怒。但是说心里话,我觉得这种地名的混乱很有意思。如果我一开始就意识到中国读者会阅读本书,或许还可以多讲讲这种例子,这么想来,倒有些许遗憾。
作者:井上章一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