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室求学(三十)
十年前去海口,参观海瑞墓是事先自订的一个节目。步行到海青天的墓前,一张告示贴在门墙,告诉我墓园正在修理,谢绝参观。好在大门没闭严实,留着一条缝隙,我对着门缝,远远看见石头衡门上的“粤东正气”四个字。
有明一代,担任过二品官的官员很多,但没有哪一位有海瑞的名气大。在舞台、说书及民间故事里,海瑞的形象一直是刚正不阿、清正廉明、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这一类的官员,宋有包公,明代就是海瑞,又被称为“南包公”。老百姓的传统心理,皇上是头顶的天,高明配天,是不容置疑的。所恶者,是执行政策的下级官吏,他们鱼肉百姓,苛捐杂税,都是这些贪官干坏事。贪官不是独立的,贪官在一个系统生存,你敢惹一个贪官,拔一丝而动全身,必然危及打贪官的官。当然,打贪官的官如果和被打的官沆瀣一气,暗中勾结,有冤的百姓的官司就永远也打不赢了,弄不好,打官司的人自己吃了官司,被指以“刁民”问罪,在这种制度下,居然有个执法如山,尤其是坚持太祖之严刑峻法的海瑞出世,老百姓怎么能不歌颂呢?
歌颂清官,从经济利益分析,清官除暴安良,法办几个贪官,老百姓就少受损失,并没有什么高尚的思想。但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专制制度,贪官越抓越多,贪官贪污受贿的金额越来越大,朝廷只靠一个海瑞,怎么能管得过来?所以,学者就在思考海瑞这个清官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他的性格及心理。在《万历十五年》中,黄仁宇先生研究海瑞的文章标题就是“古怪的模范官僚”。说海瑞“古怪”,是说明代万历朝的高级干部队伍中像海瑞这样的人稀有;说海瑞是“模范”,是从皇上到全国人民一致同意的荣誉称号,没人公开反对。黄仁宇的文章标题,显示出海瑞性格的复杂性。
我们看他的分析——“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人人都说海瑞好,但没人真正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他。在错综复杂的官僚机器里,海瑞这颗螺丝钉虽紧密守职,但他玩不转。黄仁宇继续分析:“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海瑞办案,是按读书人的良心和朝廷的法律条文衡量案情的,他只知“权”,不知或不愿“变”。他唯上唯书,铁面执法,不讲人情。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他就教条主义地忠实执行,不打折扣。他是清官,到自己死的时候,居然筹不起葬丧之资。他官至二品,一辈子没有为自己打算也没为儿孙打算。他死了,皇上表彰,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百姓敬仰,戏文唱演。海岛留下一个墓,成了旅游景点。
黄仁宇以同情的理解,看到了海瑞性格的复杂性,没跟着大众跳起来伸臂高喊“青天大老爷”。
周作人评价海瑞:“余平日最不喜海瑞,以其非人情也。此辈实即是酷吏,而因缘以为名,可畏更甚。”知堂是读到《印人传》上面记载一段,说海瑞有个泥巴烧制的印,印文是“司风化之官”, 知堂说“我不知道风化如何司”,反感之气溢于言表。“司风化”,用今天的语言说,就是管理、领导社会道德和社会风气的,任重道远。知堂又在一本笔记看到,海瑞有个五岁的女儿,因手上拿了僮仆给的一块小点心吃,海瑞就发怒,说女子咋能吃僮仆送的东西,你不是我的女,你要是能饿死,才是我海瑞的女。他的五岁小女果然绝食,七日而死。笔记作者说:“余谓非忠介不生此女。”从正面说,海瑞倒是既能管好自己又想管好亲属,想有个好家风,但矫枉过正,把自己的女儿管死了。周作人的这則记述,收入《知堂书话》,篇名:“记海瑞印文”。《知堂书话》我有多种版本,都是钟叔河先生赠送我的。
戏剧《海瑞上疏》是麒派代表作,和《海瑞罢官》一样,都是在歌颂海瑞,鼓励官员说真话,犯言直谏。从剧本的文学质量说,上疏比罢官更像一出成熟的戏剧。当年编上疏时,戏曲史家蒋星煜先生曾指导剧本的编写工作。我去海南时,随身带的小册子,是蒋先生的《海瑞》,途中读完,从历史故事大致了解海瑞的一生。我的心情也复杂起来:我不会跟着大众呼唤清官,也不会像知堂那样,简单地斥责海瑞为“酷吏”。海瑞为官,敢于除霸,哪怕他是拍蝇,拍死几个苍蝇,就能减少几个传播病菌的害虫。
历史人物,从来都是留待后人评说的。没有一个人能拥有普遍认可的定论。我从门缝看了一眼海瑞墓,对海瑞的理解太窄,局限性更大,那是一定的啰。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