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艺术不只是一种高雅的表现,还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一幅画作“行走”到陶瓷、丝麻、漆木等各种物质产品上或者将绘画作品转化为数字化图像应用于手机壳、电脑背包等产品的设计中,作品在日常生活用品上展现主题和元素时,艺术即进入公众生活,“艺术赋能生活”就从响亮的宣言变成了无所不在的现实。
通过不同材质来表现的绘画图像,给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赋予了日常产品以艺术价值和美感,唤醒了人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绘画作品及其承载之物在主题和功能方面共同形成了审美性与思想性、抒情性与反思性、视觉效应与精神表征共存的纷繁景象。
艺术的智性模式和价值功能
美国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说,人类是“唯一能在身后留下记录的动物”,因为人类是“唯一能以其作品在‘心灵唤起’某种有别于作品物质实体的观念的动物”。事实上,艺术在人类心灵唤起某种特殊的观念和审美趣味,是一种使我们达到真实的想象,也是“人类体验、理解和建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智性模式”。艺术所创造的不是世俗世界的翻版,艺术试图创造出“可用以表征人类精神的各种形式”。
中国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重要命题,也描绘过“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惬意场景。在孔子看来,实现人的基本价值的最佳方式是通过艺术的潜移默化。审美和艺术是达到“仁”的重要手段。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艺术内在地是教育,教育也可以成为艺术”,经验是人类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理性与思维又是获得经验的途径,而艺术即经验,“艺术反映了经验能够被理智地和创造性地挪用、转换。人利用艺术能够实现在世界中直接体现的意义价值这一可能性”。可见,艺术在人获得经验、实现价值方面意义重大,而经验和价值分别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途径和目标。
艺术作品在古代生活中的转移和挪用
如果艺术构思、艺术元素甚至艺术作品本身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日常生活用品中,艺术的智性模式和价值功能将会发挥更直接的作用。在中国汉代,画像石见证了艺术在功能上的转变,画像石上的图像不仅表达了人们认知中的威仪与等级,更是通过图像中所富含的内容,隐喻地运用历史典故来陈述需要表达的问题。这种艺术功能上的改变并不是人们“信仰”的变化,而是由于区别于以往贵族的新的集团利益的出现。然而,尽管这些承载新功能的图像主要出现在画像石上,它们也开始被移动到其他诸如镜子、餐具等媒介物上。这些反映汉代艺术经典表达的图像的“行走”与复制无疑扩大了艺术的功能。
被挪用的图像可以作为高贵且具有象征性的礼物。中国书法作品、石刻、拓本的创作、复制及传播的实践过程使得书法被转化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转而成为一种标志文化资本的崇高声望物品。
值得关注的是,不同类型的图像会出现在不同的媒介物上,而这些媒介物是有选择性的。例如,研究表明图示孔子传记的《圣谕图解》最早于15世纪以书籍和石刻两种密切相关的载体上出现,它们都通过被大量复制得以流通和传播:图画被摹刻到石头上,接着以石头上的图画为原版制作摹拓品,艺术家再以此参照绘制同样的图画雕刻到木版上做图书的插图。由此带来表现孔子生活的图像在16世纪日益增多。这种图像的传继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明代版本的绘画图谱直接存在着画面内容互相挪用的问题。
我们见证了艺术品如“生命体”那样在不同的人、境之间的“移动”,既“结交”了不同的主人,同时又制造了而不只是反映了这些“主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艺术作品在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人类思索的重要课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一种模仿,是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从而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俄国革命家、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更是直言“美是生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探讨了艺术与生命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能够让人们超越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平庸,进入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境界。
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艺术作品不仅是一种审美经验,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带给人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体验。艺术作品回归到大众生活势必会唤醒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和好奇心。
例如,上世纪50年代产生的波普艺术是以大众生活为主题的艺术,以其独特的流行性和商业性为大众热衷,它融入了大众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并反哺着生活尤其是设计的各个领域。波普艺术是以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出现为前提而产生的,为更好地满足消费群体的文化及审美需求,通过引入艺术元素的方式提升生活用品设计水平,从而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业已成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状态下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当今社会,艺术家们选择合适的材质,以适应不同的使用功能和装饰风格,形成一个整体的、令人接受视觉效果。他们将自己的绘画作品以其他载体形式融入生活用品或家居装饰中,为大众服务为目标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绘画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欣赏性,能够为生活空间增添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这些绘画作品或简洁、大气、富有现代感,或小巧、明亮、清新,或融入性强、色彩搭配合理、主题明确、品质高雅,帮助人们营造美好的生活氛围,以达到最佳的装饰效果和美学效果。
艺术进入生活就必然关联创意设计和文化交流,通过这些方式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艺术创作的风格、内容反映了艺术家的文化理念和生活理念。“走进”生活的艺术,就如同那些“行走”的图像通过艺术形式来展现当下的时代精神。艺术创作在传播过程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同时也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艺术赋能生活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打破传统艺术创作与生活分离的状态,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作者:王菡薇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徐璐明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