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名为“音乐的翅膀”的古筝,底部以北魏285窟天宫凭栏上的青绿山林作为搭配;一把中阮上的雅致花瓣图案正是仿制莫高窟220窟的壁画元素……2023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11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民族风”成乐器展一大亮点。
本届展会总展览面积12万平方米,来自23个国家及地区的1800余家海内外企业携新品参展,将展至14日,通过国内外业界互动,力求让中国乐器真正成为世界感知中国的有效载体,为全球乐器企业打造综合性音乐交流平台。
“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乐器图像数量之多,在其它石窟中是没有出现过的,种类也涵盖了弹拨、吹奏、打击、拉弦等四大类。”常年扎根敦煌学研究的西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高德祥在展会讲座现场谈到,一些早已失传的乐器在敦煌石窟壁画中仍可看到,弥足珍贵。在他的主导下,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从7000余件壁画乐器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完成了“乐鸣敦煌”系列仿敦煌壁画乐器共计51件,较全面反映了古代时期乐器发展实际状况,再现丝绸之路上琴瑟和鸣大荟萃,对传承中华乐器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持续升温,敦煌艺术瑰宝融入设计
漫步展会,一间间古韵国风展厅吸引了许多参展者的目光。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布置了沉浸式“石窟”空间,首次和公众见面的百余件新品分为多个系列,如融贯东西、花开敦煌、如诗如画、敦敦爱乐等,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展现了中国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开拓精神。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敦煌莫高窟更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飞天、乐舞、精美装饰图案等“飞”上民族乐器。其中,“音乐的翅膀”古筝上描绘的“飞天”仙女,沉浸在仙乐飘飘天地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周力谈到,随着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民乐点亮了亚运会、春晚等舞台,敦煌等艺术宝库也为民乐器设计注入了更多灵感。
“花开莲枝”系列的古筝、二胡、琵琶、月琴等,运用常沙娜敦煌画谱中敦煌花卉元素进行设计再创作,保留了莲花形态,色彩也还原了原作中的朱红、石绿等。不对称线条蜿蜒出动感韵律,具有灵动的视觉效果,通过漆画工艺呈现,保留了敦煌壁画中色彩的丰富性。
如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用现代设计理念诠释蕴藏的诗意之美?限量版“祥云瑞鹤”系列乐器取材北宋名画《瑞鹤图》,上海工艺美术大师翁纪军用石青色平涂,映衬出白鹤的圣洁华贵。大漆裱褙苎麻,结合金银箔工艺,用推光技法层层罩染并髹涂打磨,彰显了东方文化的温润质感。
高德祥告诉记者,敦煌石窟中不仅保留了大量乐器图像,且在敦煌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中还发现了唐代流传下来的琵琶古谱及琵琶指法二十谱字,这是当时乐工演奏乐谱的遗留之物,它与壁画中的乐器图像形成了古代音乐发展的完整体系。《敦煌乐谱》这部珍贵遗著自五代后唐时期流传至今,静静沉藏于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便是“千年谜音”系列乐器的灵感源泉——乐器融合螺钿工艺、莲花纹饰、浅浮雕技法等,使得敦煌音律呈现流光溢彩的视觉美感。
东西文明融贯互鉴,激活乐器生态圈创新潜能
在音乐消费需求加速释放的市场热情下,今年上海国际乐器展的新品首发聚焦乐器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新型、实用性、时代感”为关键词,面向国内外征集行业新品。除了浓郁的东方美学点亮乐器,不少作品也融入了跨文化视角,体现东西文明的融贯互鉴。
比如,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打造联名款夏日艺境古筝,将高更《花瓶》中元素得到了巧妙提取与再现;在“融贯东西”系列乐器上,梵高如火焰般绚烂的向日葵以及耀眼的麦田和柏树,莫奈清丽的睡莲和摇曳的鸢尾,与中国传统制作技艺相遇,在艺术与创意的交融中共谱壮丽设计之章。
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乐器展是一场涵盖乐器贸易、音乐普及、文化演艺、科技创新的综合性国际化器乐文化盛会。名家讲坛上,众多知名演奏家讲述中西器乐之美。户外展区,两大舞台全天候轮番开演,国内外音乐人轮番登台献艺,丰富观展体验。业内评价,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新品首发平台,不仅是企业展示技术实力的舞台,更是乐器制造业及衍生产业展示对科技创新积极探索应用的平台,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更为行业注入新活力,进一步激发整个乐器生态圈的创新潜能,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作为上海市民文化节家庭音乐大赛主办方之一,展会将首次举办大赛颁奖仪式,并为“美好音乐之家30强”提供户外展演舞台,以家庭为窗口、以音乐为纽带,记录家人相伴、奏响美好生活的场景,全面展现“人民城市、人人出彩”的市民文化节主题和“社会大美育”的新风采。现场还将有“多彩中国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音乐缤纷季”现场演奏会等更多活动上演。
作者:许旸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