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在哪里》
董耀会 著
大方 |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本书以宏观的地理视角阐释了中国人持续两千年修建长城的原因。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全书通过不同区域的不同地貌,介绍了长城的历史文化、经济、军事、交流、保护等内容,生动呈现了长城内外的互动交流以及与自然地理的相依相融。
>>内文选读:
90%的人不知道的长城冷知识
1. 长城不仅防外而且防内
长城作为一个防御工程,是为农耕政权统治者建立的一个内外管理体系。也就是说,长城不止防外,也有防内的任务,这方面鲜有人知。
长城防内的任务很重,首先是防止农民向外逃逸,其次是阻止非官方控制的贸易往来,另外还有盘查、税收的功能。这样的控制既是政治,也是经济管理的需求。对传统农业社会而言,增加财富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限制人口和财富的流动。长城之内的人口和财富大量地流向外边,是农耕王朝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流到长城外的财富和人员越多,对农耕王朝来说损失就越大。这些农民被纳入游牧政权的统治之下,会极大地提高游牧政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从而对农耕政权的统治造成更大的冲击。这就迫使农耕王朝增加对长城区域军事力量的投入。
西汉元帝时,是南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期。南匈奴向汉朝表示愿为臣属,世代守卫北方,请求拆除长城以方便长城内外的交往。
在汉朝看来,这个想法应该是极具积极意义的,可是大臣侯应在给汉元帝上的奏疏中,坚决反对拆除长城。侯应讲了十条不能拆长城的理由,其中有三条在说防止汉人逃向长城之外:一是防止在征讨匈奴战争中做了俘虏的将士子孙,因贫困而逾境投亲 ;二是防止长城里边的奴婢,因生活困苦羡慕“匈奴中乐”而逃出长城 ;三是防止造反的人,在情势危急时北奔投敌。
汉元帝接受了侯应的意见,派车骑将军许嘉口谕匈奴单于说:“中国四方皆有关梁障塞,非独以备塞外也,亦以防中国奸邪放纵,出为寇害,故明法度以专众心也。”
敦煌玉门关汉代长城(董耀会 摄)
长城对内的防范,除了防止人员外逃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对长城内外实行经济控制,特别是防范走私贸易。长城内外农耕与草原经济的互补性很强,需要交流的物资品种很多,粮食就是主要贸易物资。若将长城地区种植的谷物向南方运,用于运输的马匹等牲畜需要圈养在车马店里,还要购买粮草饲养,运输的成本很高 ;而将粮食运往草原市场,成本就低多了。只要选择好合适的道路,用于运输的马匹等牲畜可以在草原上随便放牧,人也可以在草地上搭建帐篷休息。若对商人的趋利行为不加强管理,大量的粮食会流向草原。这样的贸易属于今天说的“走私”,不符合农耕王朝的利益。所以朝廷要利用长城防御体系,阻止这种走私贸易行为的发生。
另外,长城很多的关隘都有盘查和收税的功能,目的是为了“抑商”。作为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历代农耕王朝基本都采取遏制商业的政策。之所以“抑商”,是因为如果富有的商人依仗其财力,占据大量的土地、矿产、金融等社会资源,为获得更大的利益,商人一定会追求政治地位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统治的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城关隘的盘查和收税功能,也在经济上维护了统治。
2. 孟姜女和秦始皇长城没有任何关系
说起秦长城,大家都知道这样两个人物,一个是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另一个就哭长城的孟姜女。人天生就有悲悯情怀,这是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的情感基础。长城是孟姜女伤心之地,也是孟姜女爱情的祭坛。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常有人问,孟姜女哭倒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城?回答这个问题,前提是孟姜女的故事是真的。
其实,孟姜女的故事只是传说而已。秦始皇的确修建过长城,但孟姜女的故事与秦始皇以及长城没有任何关系。《左传》记载的杞梁妻,也仅是一个知礼的女人。齐侯(齐庄公)进攻莒国,大将杞梁战死了。齐侯班师回国时,在郊外遇见杞梁的妻子向她表示吊唁之意。杞梁妻不以为然地说 :“殖(杞梁字)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听她说得有理,便在杞梁将军家里布置好了灵堂之后,到他家里进行了吊唁。
这个故事发展到了唐朝才与长城产生联系。最早有孟姜女完整故事情节的是唐玄宗时《雕玉集》所引的《同贤记》。戏文中将杞良妻与哭倒秦始皇长城联系到了一起。
唐代以后,宋、元到明、清的近千年,孟姜女的故事继续演变,通过变文、宝卷、院本、唱词、杂剧、歌曲、文人诗词、碑刻题铭、地方戏等多种文艺形式流传。山海关外就有一座孟姜女庙,里面有康熙八年(1669)的《重修姜女祠碑记》。碑文中有“秦皇欲置之阿房,而孟姜足迹万里,终得夫骸,竟枕石于海滨焉”,将秦始皇与孟姜女联系到了一起。
山海关孟姜女庙(董耀会 摄)
3. 抗倭名将戚继光设计的空心敌台
明长城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主要作用是拱卫京师。如今,经修复开发,成为誉满中外之旅游胜景的山海关、九门口、喜峰口、黄崖关、金山岭、古北口、慕田峪、八达岭等处长城,在明朝时均属蓟镇所辖。
蓟镇长城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空心敌台密集。空心敌台是修建在长城城墙之上,四面开窗的驻兵敌台。防御的军人住在里面,武器和弹药也储存在楼里。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记载,在空心敌台修建之前,军士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遮蔽。打起仗来军火器具来不及临时运送,提前运送至城墙上则无处储藏。
为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长城上修建了大量的空心敌台。一般不了解长城的人,将有窗户有门的空心敌台称为烽火台。实际上长城上的空心敌台建筑,绝大多数都没有传递烽火的功能。
戚继光所设计的空心敌台“下筑基与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砖砌的空心敌台有较宽敞的室内空间,极大地改变了长城守军的生活和戍守长城的条件。
戚继光是对长城发展有很大贡献的人。他的两大功绩一个是在南方抗倭,另一个就是在北方修建长城和练兵。在京津冀长城沿线留下了很多戚继光的故事。河北遵化市博物馆保存了一块石碑,是戚继光作的《登舍身台》二首,并附有赋文。其一“向来曾作舍身歌,今日登台意若何。指点封疆余独感,萧疏鬓发为谁皤。剑分胡饼从人后,手掬流泉己自多。回首朱门歌舞地,尊前列鼎问调和”,表达了其镇守边关、身先士卒的精神。
空心敌台密集是蓟镇长城的特色(董耀会摄)
4. 不到长城非好汉指的是哪一段长城?
“不到长城非好汉”,早已是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名句,却很少有人知道到底是哪一条长城。其实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一首著名的词《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不到长城非好汉”指的是宁夏固原六盘山西麓的战国秦长城。这条长城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灭掉西北部义渠戎之后所修建的,目的亦是为了防御西戎等游牧势力。
今天,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不到长城非好汉”已经成为中外游人熟知的一句名言。长城作为中国的地理坐标,中华文化的承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特别是对外交流方面,长城已经成为一条友谊的纽带,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连在一起。
嘉峪关与雪山(杨东 摄)
我曾先后两次,陪同两位时任美国总统登上长城。外交部挑选陪同美国总统的专家,要求此人不仅要对长城的历史了如指掌,更要能表达长城所代表的精神,我有幸接受了外交部的这个任务。1998年6月陪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参观的是慕田峪长城,2002年2月陪同布什总统参观的是八达岭长城。
当美国总统面对长城这一伟大的古代防御工程时,提出了一个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修筑长城?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要建立起农耕与游牧交错地带秩序才会修筑长城,中国人修长城是为了和平。”
我告诉美国总统 :“建筑长城的人并不想打仗,只有渴望和平,不想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建筑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人不可能背着长城去打别人。”布什总统参观完长城后,在留言簿上签名,我走上前对布什说 :“请总统先生在长城为和平写一句话。”布什欣然题写了 :“Peace to our people and best wishes.”新华社报道时翻译为 :“祝愿我们的人民永享和平和好运。
(摘自董耀会《万里长城在哪里》,略有删改)
作者:董耀会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