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动漫、影视及游戏等诸多题材内,科幻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科幻圈”也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我相信,没有哪个题材像科幻作品这样,兼具文学的优雅、科学的理性及想象力的无边延伸。在中国,科幻小说一度被视为“小孩子的玩意儿”,随着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及科幻产业化的发展,科幻逐渐被所正视并普及开来。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银河少年科幻名家通识启蒙系列》,精心挑选了刘慈欣、王晋康十余篇经典短篇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将会明白,为什么青少年要阅读科幻作品。
《银河少年科幻名家通识启蒙系列》
刘慈欣 王晋康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在圆城塔的名作《自指引擎》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巨型智慧体在学习一项名为“灵魂四则运算”的能力,却始终不得要领,而当它学会的那一刻,自身轰然崩塌。这里的“灵魂四则运算”,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象力。刘慈欣在克拉克奖致辞中说:“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所拥有的惟一优势。”人类对世间万物的想象自古有之。人类的祖先,仰望着满天星辰,在对天上诸神的想象中,制历法、定时节,指导着生产实践。列子笔下《偃师献技》的故事,堪称最早的科幻小说,故事虽简短,却表现出人类对创造物的极致想象。对于青少年来说,未来道路漫长,蓬勃的朝气应当与对未来无边的憧憬共鸣,对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科幻小说对于未来的瑰丽想象无疑符合这一点。而未来的最遥远之处,必然在宇宙深空。在刘慈欣与王晋康的笔下,宇宙并非遥远之物,而是伸手可得。在《夸父号环宇旅行记》中,人类向深空做一场跨越百亿年的探索旅行;在《诗云》中,整个宇宙也无法穷尽人类能创作的诗篇;在《流浪地球》中,人类更是带上整个家园向深空流浪。在当今这个比科幻还科幻的时代,人类的目光被现实束缚,信息技术所营造的安乐窝,让人类对太空失去了兴趣,沉浸于虚拟的世界中,如今的世界,与《太空漫游2001》相去甚远。人类观天的行为,指引人类文明的步步发展,人类对天空的想象,贯穿文明的始终,在人类的未来,仍需要有人记得深空中的星辰大海,这一重任,最终要落到此时是青少年、未来是国之栋梁的孩子们身上。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
2023年8月9日,第13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正式启动,持续至10月份。在2020年开展的第十一次调查中显示,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56%,这是此数据首次超过10%。在2022年的调查中,此数据大幅度提升,达到12.93%。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这个数据实在难能可贵。对于当代的青少年来说,随着知识呈现爆炸式的发展,他们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将越来越多,除非对知识充满狂热的追求,否则干巴巴的知识对于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难以产生吸引力。即使是成年人,也有大量知识需要终身学习。兼具知识普及与文学性双重功用的科幻小说,无疑可以成为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人类对于天上诸神、死后世界的种种想象,来自对自然的浅显认知,这种认知也导致了阴阳五行、四素说、地平说等错误理论。而今日发达的科技,为人类对事物的想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也推动着思想的变革,将人类的想象力从贫瘠的知识束缚中解脱出来,推演更合理的未来。科幻小说所代表的类型文学,正是代表着对科学理论应用的可行性推演。不同于玄幻、奇幻作品,优秀的科幻作品,其核心是已知的理论,故事舞台上展现的是各种科学知识的表演。例如《乡村教师》中那个在小山村中教学的教师,教授给孩子们的知识竟然从外星人的手下拯救了人类;《爱因斯坦赤道》中的科学家们,为了探知宇宙的真正奥义不惜以身殉道;《终极爆炸》中的160小组抛开国家民族的界限,合力追求真理。故事中由科学与幻想缔结成的宏细节,对青少年极具吸引力,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
科幻文学一度被当做“儿童文学”。上世纪的科幻代表着劳动人民对未来的希冀,充满着孩童般的天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刘慈欣、王晋康的作品,代表的正是当年的“工业风”。在“银河少年”系列的每一篇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情节:《人与吞食者》中人类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求生孤注一掷;《失去它的日子》中人类受到疏真空的创伤而降智之下,仍奋力求生;《月球基地》中的克隆人为了自身拥有真正的记忆与人生牺牲自己,将希望留给后世继续迭代的克隆体。不同于成年人眼中晦暗的世界,科幻文学在迷雾之中仍闪烁着智慧之光,青少年要学习的,不是这个世界多么残酷,而是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自1972年12月11日阿波罗17号登月之后,五十年间人类的足迹再也没到过月球。信息化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一个“比科幻还科幻”的现实,迷失其中的人类,已然忘却曾仰望的星辰。而在科幻文学上,新浪潮运动、赛博朋克时代,将人的想象力束缚在现实之中,凝视宇宙深空、设想走出地球摇篮的可行性,已然成了过去时。不可否认的是,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支持着科幻文学受众范围的拓展,无形中促进其发展。但是对中国来说,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生活富裕的当下,科幻作家们无法体会上世纪泥淖之中对天上星垣的渴望,这其中的一大批人,又缺乏科学素养基础,也就很难复刻上世纪的盛景,在很长时间内,其创作将持续索然无味、毫无内涵的状态。在此情形下,我们需要回到过去,重新发掘被掩埋的作品,并在其中重新寻找当初的那份好奇与天真。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句话用在科幻文学上恰到好处,以肤浅点子及毫无逻辑的想象糅合成的作品终究是糟粕,唯有以科技为核心的作品,才能摆脱主流文学的限制,在或然的历史中寻找未来的无限可能。至于青少年,若是能在科幻文学中获得一丝灵感,或是从中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孜孜不倦探索,那么,科幻文学的社会功用也就达到了。
作者:陶品澄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