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作为一项世界性语言,可以连接千里,沟通世界。在中外人文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如何扩大中国艺术形象辐射力,更好地传播中国话语,中国声音?10月9日,以“中国艺术形象的世界展现”为主题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在深圳开幕,多位专家、学者,大湾区各文联组织负责人,广东和深圳的艺术家代表就上述问题作出探讨。
▲论坛开幕式现场。
论坛认为,要更好向世界展现中国艺术形象,可从以下四方面着力:第一,在涵育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不断提升中国艺术形象感召力。这是中国艺术形象世界展现的价值之基。文艺工作者应以文载道、以文传声,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以此形成共同的价值内核和精神纽带,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更加可感可期。
第二,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不断增强中国艺术形象说服力。这是中国艺术形象世界展现的底气之源。文艺工作者有责任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应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的故事,用中国艺术之光为国际社会树立起引领发展和进步的精神路标和灯塔。
第三,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范,不断彰显中国艺术形象生命力。这是中国艺术形象世界展现的辨识之度。文艺工作者应当而且能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中汲取文艺创新创造的素材和营养,让五千年的文化精粹,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化视野的双重语境下历久弥新。
第四,在创新文艺表达方式中传播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不断扩大中国艺术形象辐射力。这是中国艺术形象世界展现的传播之道。文艺工作者应当遵从文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性,避免空洞的说教和僵化的口号,通过与传播对象产生共识、共情、共鸣来展现中国形象的可信、可爱、可敬,助力中国艺术形象在世界上得到更完美的展示和更有效的传播。
▲论坛开幕式现场。
在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多位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结合自身经历或创作实践,给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
在愈发重视生态环境的当下,如何借助文学艺术的语言展示美丽中国的崭新面貌?原北京大学教授,现深圳大学荣誉资深教授胡经之从多个维度探源了“美丽艺术中国”这一主题,他认为美丽中国不仅只是地理意义上的祖国河山,还包括“人、物、心”的维度,其展现不能只停留在自然生态这一层次,还应进入人文生态这一更深层次。在《远方的家》《山水间的家》以及《早安中国》等纪录片里,天地自然之象和人文创造之象便相得益彰,“比如在讲述苏州时,不仅展现出了三万六千顷的浩荡的太湖之美和源远流长的长江之美,而且转向小巷深院,众多园林,精彩纷呈;平江路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尽入眼底。更有那评弹昆曲,江南小调,徐徐传来,悠扬入耳,令人心旷神怡。”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则以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创作为例,指出艺术作品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问和生命自由的追求是其融入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基础。比如在前几日亚运会赛场上备受关注的霹雳舞项目。冯双白认为,这一舞蹈看似是非正规的“街舞”,但表达的却是生命挣脱束缚,自由而舞的状态,有大量的身体控制。人或在地板上滑行,突然之间静止,或在空中迅速旋转,一下子把脚伸向斜方,指向天空,让自己的身体静止。“这次亚运会有个叫刘清漪的女孩子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女子组金牌,我看了她的舞蹈,有一种自由而舞的灵性,她是舞蹈的精灵。” 冯双白说,人类共同价值观的逻辑起点是生命的自由。这也是艺术作品得以跨越国界、沟通人心的道理所在。
知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冉平以电影《封神三部曲》的改编为例,探讨中国古典艺术形象的现代诠释与重塑。他认为,在章回小说远去、纸质阅读落寞的时代,要让这些从故纸堆里走出的古典艺术形象与青年观众同频共振,不仅需要从文字到视觉形象转变的技术手法,更要对角色、文本作当代性、国际性的重新阐述。“封神三部曲的创作中我们做了一次这样大胆的尝试,比如何谓英雄、谁的英雄?他的成长基于哪种力量,如何做到可信可爱可敬。在《封神》和《封神演绎》《封神榜》和《武王伐纣评话》原著当中,武王和殷寿是没有见过面。我们把姬发(武王)作为质子放在商都朝歌,以他的觉醒反抗为主要内容,着重塑造了一个英雄诞生的过程。开始这个热血青年的心中,纣王无疑是大英雄,是他的未来榜样和楷模。但是他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真相,用自己的心判断善恶,作出一次次非此即彼的选择。在谎言与良知之间,在亲情与权势之间,生与死,爱与恨作出一系列的选择推动故事的发展。”冉平说,这个英雄的成长是中国式内省,自我蜕变的觉醒。由此,电影的改编创作激起年轻观众的共鸣,同时也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古典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现代价值观的艺术形象。
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刘国瑛从自身海外成长经历出发,给出了中国文化艺术海外传播的具体建议。他认为语言是中国文化的根基,通过中国文化艺术增强海外华人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会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影响力。“为此我们可以增强海外中华文化艺术基地的建设,拓展中华文化艺术影视娱乐的影响力,加强中华文化艺术的海外教育,让中华文化艺术的精神得以传承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期间还组建了专家智库,夯实文艺创新发展的智力资源支撑;发布了优秀文艺创新案例和重点文艺研究课题,呈现人文湾区文艺创新发展新成果,传播新经验,激发新作为。
▲论坛特聘智库专家获颁聘书。
本届论坛由中国文联港澳台办、香港中联办宣文部、澳门中联办宣文部共同指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广东省文联共同主办,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深圳市文联承办,中国文艺评论(暨南大学)基地、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协办。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创新论坛集体合影。
作者:本报记者 彭丹
图片: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供图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