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叙事》
[德]克劳斯·施瓦布 [法]蒂埃里·马勒雷 著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出版
疫情之后的世界已经在多个领域发生重大改变,而我们仍在沿用过去的叙事框架和行动逻辑。本书着眼于全球性问题与前路,以“共同的挑战、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行动方案”为主线,探讨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增强适应后疫情时代复杂世界的能力。书中开篇指出大流行之后,全球风险互联、机遇共存,通过聚焦5大类别的风险议题,逐一探讨了全球趋势、经济衰退、气候变化、技术创新以及社会治理等层面的变局。本书并没有试图精准地预测未来,而是在广泛借鉴全球学术界、商界、政界、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深度观察之后,搭建出一个开放的对话平台,以此帮助利益相关的每个人,在面对挑战时保持韧性增长的活力。
>>内文选读:
叙事的力量
叙事对我们而言非常重要。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生善于讲故事。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19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恶心》中指出:“人总是在不断讲述故事。人总是生活在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中,并通过故事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于人来说,活着好像就是为了讲述故事。”叙事经济学之父罗伯特·席勒进而将叙事和决策联系起来:“人的大脑始终对叙事高度敏感,不管是否真实,总是希望用叙事寻找行动的理由。”
关于叙事的大量研究明确指出, 我们根据叙事进行思考、行动和交流,关于世界运行方式的每一种解释、理解或模式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场景,帮助我们理解所观察到的事实,然后据此开展行动。叙事塑造我们的观点,观点构成我们看到的现实,最终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叙事就是关于我们如何探寻生命意义的方式。
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叙事,阐明了即将到来的变化以及人类的对策。本书的主体内容(并非全部)来自对50位世界一流思想家和意见领袖进行的访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涵盖广泛的学术领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他们的叙事颇有影响力。不管我们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他们的叙事都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并促使我们去反复斟酌他们的观点,甚至与之进行互动。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太容易接受先入为主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与个人和职业生活紧密相关,并且受到后者的深刻影响。换言之,我们认为仅靠“换个角度”是不够的。因此,我们会聚焦那些能够让人“顿悟”或“恍然大悟”,或者能够迫使我们创新思路、挑战既有信念和假设、建立精神连接的想法。
行动、决策和政策总是始于一个“宏大”的想法。宏大的想法不仅能助力经济(它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引擎),而且能够推动世界进步。当一个宏大的想法取得突破、产生影响,就会演变成广泛传播的叙事,从而获得升华并扩大影响力,直至纳入公共政策以及商业和投资决策。通过创始者的想象和努力,这些想法能够激发创造力,为发现、创新和变革奠定基础,并且发展成为行动号召。如果想法后续被转化为经济产品,经济学家就会用专业术语将其称为“非排他性”以及“非竞争性”产品。
想法具有非排他性源于其自由的特性,任何人都无法真正被排除消费(或产生)一个想法的可能性;而想法具有非竞争性是因为人们在利用一个想法时,并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想法的使用,即每个人都可以在不阻碍别人的情形下“消费”某种想法。正所谓,“如果我给你一美元,你给我一美元,那么我们每人只有一美元。但是如果我给你一个想法,你给我另一个想法, 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两个想法”。想法的这一特性为其赋予了一种“价值回报不因规模的扩大而递减的天然属性”。简单来说,想法越多越好。我们拥有的想法越多,就越能催生更多的想法!
在对50位全球一流思想家和意见领袖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本书介绍了大量有趣甚至新奇的想法。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并介绍如何将其整合,形成造福人类的“大叙事”。最重要的是,本书将阐述一些观点为何能够甚至应当被纳入政策和决策。随着全球逐步摆脱疫情危机,加速开启彻底的变革之旅,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必须更具包容性,更能满足全球共同利益的需要,并且更具韧性。这是一本书,也是一份宣言。
作者:[德]克劳斯·施瓦布 [法]蒂埃里·马勒雷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