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旸
医史文献重典回归,域外汉籍珍本重光。昨天,由中华书局出版的403册《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丛刊收录散佚海外的珍善中医古籍427种,多为国内已经失传或存藏极少的珍稀书种和版本。在学界看来,这套丛刊对于中医药文献发掘整理、中医药理论研究应用、中医药诊疗经验传承弘扬,均颇具意义,具有很高的价值,是当代域外汉籍回归的示范性成果。
“丛刊的编纂用了3年多,但调研复制却花了将近20年,在整个研究团队的努力下,抢救回归流散海外的中医珍善古籍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丛刊主编郑金生在接受采访时说,为探明世界收藏中医古籍情况,中医界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摸家底”,深入多国开展文献调查,为中医研究及临床应用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一手文献。古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众多同道在为整理出版散失海外中文古籍前赴后继,就是期待少一些遗珠之憾。
补国内藏本之失,合残本之缺,改医史之误
丛刊按类编排为医经医理、伤寒温病、诊法、针灸、本草、医方、临证综合、临证各科、养生、丛书合刊书、其他等11大门类,收录了散佚海外的珍稀中医古籍427种,其中有宋版8部、元版11部、明版214部、清版40部、近代抄本7部,另有和刻本18部、日本抄本113部、朝鲜刊本16部,最终成书402册,并撰写提要1册,共计403册。仅就日本传本而言,其中有30多种是经过日本著名的丹波医学家族几代名医亲自抄写或校订的,弥足珍贵。
在业内看来,这套丛刊遵从了中医学科特性和古籍整理规范,不单单是简单的资料汇编或文献复制,而是充分尊重和体现中医文献特色,吸收利用了医史文献最新研究成果,从而进行科学分类、新编目录、删重补缺、编制索引。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如是评价: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丛刊的出版可补国内藏本之失,可合残本之缺,可改医史之误,既是古籍整理成果,也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经典案例。
有学者打比方,说丛刊就像一座待发掘的“富矿”,从失传古医籍中发现的医史研究新材料,有的足以改写中医发展史上的某些观点。比如,过去以为中医血症专书以清末唐容川 《血症论》 为首创,其实回归的明孙光裕《血症全集》比《血症论》要早200余年,重新定义了中医血症专书时间轴。
同时,稀见医籍的回归为校勘整理中医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郑金生以历史上流传甚广的著名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例,其版本众多,但国内少见其早期刊本,丛刊一口气收录了该书6个版本,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便。此外,现知存世的宋代医方书不过几十种,丛刊就收录了22部,其中如余纲 《芝田余居士证论选奇方后集》、方导 《方氏编类家藏集要方》、黎民寿《黎居士简易方论》 等,国内此前已经失传。
还有不少医籍国内虽存,但卷帙残缺,如著名的 《备全古今十便良方》,该书40卷,现仅存两种残本,一藏中国有10卷,一藏日本有31卷。此次丛刊影印日本藏本,与国内藏本互补,珠联璧合,除去重复可得37卷。
类似天花这样的古老传染病如今已被攻克,重温古籍的价值在哪?郑金生以痘疹书为例介绍说,古代天花为害甚烈,先医们不断探索天花治法,新作频出,但随着人工种痘盛行,天花逐渐绝迹,痘疹书也随之式微,国内留存下来的痘疹书以清代为多,明代的少,但日本保留了大批明代痘疹书,这为医学界研究天花病史、总结克服烈性传染病经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手文献。
遍访遗珍,仅江户时期传至日本的中国医籍就多达近千种
有学界声音评价道,《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 整理出版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文献价值上,也为国内积极开展海外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
中医古籍是记录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的载体,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走出”国门,成为中外交流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尤其在朝鲜、日本等汉文化圈产生了重大影响。据研究,仅江户时期传至日本的中国医籍就多达980余种。丛刊编辑蔡宏恩说,北宋元祐七年,高丽国遣使来宋进献书册,其中包括完本《皇帝针经》,即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灵枢经》,这是文献记载的中国医籍回传的较早实例。但是,晚至清朝末年,中国人才开始主动奔赴海外访求回归古医籍,以杨守敬、傅云龙、罗振玉、李盛铎等人为杰出代表。他们借访日之机,收购流落市面的中医古籍。这波回归的古籍数量多、版本珍罕,如《新修本草》残卷等在国内甫一出版,就产生了巨大反响。
新中国成立后,王吉民、范行准等前辈学者苦心思量,但因当时条件不备,宏愿未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时在日本研修的王铁策教授首倡其议,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以及国外学术同行的大力支持。时任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郑金生至今还记得,项目课题组先后赴日、德、英、法、意等国家深入文献普查与调研。他印象最深的就是1999年在日本待了10个多月,走访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奈良、岐阜、水户等十几个城市的数十家公私图书馆,尤其是在内阁文库、宫内厅书陵部、静嘉堂文库、北里研究所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图书室、杏雨书屋等处收获颇丰。“数千种古医籍,必须一种种与国内书目对比、考查。光查书目还不够,对著录欠明的古籍,必须亲自考察原书。”他说,仅在日本内阁文库就逗留了约4个月,每日早出晚归,手不释卷,写下的古医籍经眼录就有40余万字,解决了不少学术疑难。
后来,国内中医研究团队又将目光投向流失欧美的中医古籍,这里中医古籍数量少,藏馆分散,缺乏现成书目可查,比在日本调研的难度更大,颇似沙里淘金。正是靠着这股韧劲与执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在几十年科研实践中,发掘整理、研究推出了以马王堆医书、武威医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