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上海轻音乐团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跨界创排音乐剧《你是我的孤独——王洛宾的音乐人生》。(本版图片由上海轻音乐团提供)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作曲家陈钢说:“上海曾经展示过其在音乐上的辉煌,出现过她的‘音乐形象’和‘音乐代言人’,那就是以现代城市文化作为内核的海派文化及其重要分支——上海流行音乐。”
上世纪初,这座彼时当仁不让的全国文化之都,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精英。黎锦晖、聂耳、贺绿汀、黎锦光、陈歌辛、姚敏、陈蝶衣……寻梦者们在繁华都市中追逐自己的艺术梦,将满腹经纶谱写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柔情款款的《天涯歌女》《夜来香》《夜上海》《渔光曲》等等,这些诞生于上海的金曲,曾深深融入一代人的生活之中,创造过无可取代的时尚。及至1979年,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出版的《蔷薇处处开》专辑,成为新时期中国内地第一盒立体声音带。随后,浦江两岸涌现出沈小岑、毛阿敏、朱枫等一批知名歌手,而由朱逢博与屠巴海共同创立的上海轻音乐团还成为内地第一家专业流行音乐团体。
时光荏苒,那些动人心弦的歌声和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忆曾悄然躲进了历史长河中,离开了人们的视野。终于,有一群人轻轻拂去老唱片上沾染的尘埃,用他们的方式再度演绎那些我们听过的歌。
当蔡琴、费玉清等港台歌手一遍遍翻唱着《南屏晚钟》《渔光曲》,有多少年轻的内地歌迷把它们误读为港台歌曲?又有多少内地音乐人忽略了上海老歌这座金矿?从某种程度而言,轻音乐团连唱多年的“上海老歌”系列,是想让人们重新审视上海流行音乐曾经的重镇地位,并协力重振这样的光景。
4月28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我听过你的歌——上海当代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演唱会》开台,作为该项音乐节中首次登台的流行音乐会,它也是上海流行音乐人久违的相聚。
这些年的申城演出舞台,想要听上海老歌其实并不难。蔡琴、费玉清、徐小凤等港台歌坛常青树,几乎年年来沪献艺。他们赢得口碑的法宝之一,其实是一曲曲曼妙的老上海旋律;巴萨诺瓦女王小野丽莎多次在上海举行演唱会,返场时分,她的选择常常是《夜来香》;就连爵士名伶劳拉·费琪,对上海老歌的偏爱也是显而易见的,她甚至在自己的专辑中特意用中文翻唱了《玫瑰玫瑰我爱你》……
几乎每个在此开唱的外来歌手,都会将翻唱上海老歌当成“安可曲”。无疑,在他们眼中,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传至今的上海经典曲目,是一座挖不完的金矿,值得好好勘探。
然而,与外来歌手争唱态势不尽相同的是,作为城市丰厚标记的上海老歌,却被内地歌手、甚至本土歌手掩埋在了时光里。以至于许多年轻歌迷在听到《南屏晚钟》时,会将之误读为港台歌曲。
所幸,近两年上海老歌的魅力被人重新认知。包括上海轻音乐团在内的一批本土音乐人,不约而同对这些老歌进行了再演绎。
2012年,《凤凰于飞——老上海经典名曲音乐会》将这股风潮推向第一个高峰。轻音乐团的演员们以上海老歌为主,再辅以一些老歌承载的故事、老歌背后的人。团长褚保杰如此阐释他们再演绎的理念:“以往有些歌手,在演唱上海老歌时把它们处理成了舞厅音乐,显得很轻浮。但事实上,许多上海老歌的歌词出自当时文人之手,理应当成艺术歌曲来诠释。”例如《初恋女》的歌词就是根据戴望舒《有赠》一诗而作,旋律则是在节奏鲜明的探戈曲风里糅合进了中国民乐的元素,实为雅俗共赏、中西合璧的典范。为了挖掘老歌的艺术性,轻音乐团的艺术家们还专门研读了施蛰存、张爱玲、苏青等海派作家的小说,翻阅了《良友》《万象》等期刊,在老上海的气场里回旋与触摸,理解经典所在的彼时氛围。
蒙尘的上海老歌重回视野,立即得到歌迷的热烈追捧。轻音乐团也由此坚定信念,要致敬曾被忽视的旧时神韵,打通时代与老歌之间的内在勾连。2013年《挡不住的风情——上海三四十年代时代曲音乐会》、2014年《玫瑰之恋——纪念“歌仙”陈歌辛百年诞辰音乐会》,以及他们在香港、台湾地区举行的巡回音乐会,都为上海经典重回舞台中央拨开迷雾。而在轻音乐团团长褚保杰看来,是时候把时光的指针再往后拨一些,让近30年来的上海流行音乐如同经典老歌那样,焕发新生。
转眼2015年,距离朱逢博演唱的中国内地当代第一张流行音乐专辑发表,已过去了整整35年。值此纪念性节点,也出于本土音乐人近年来的积淀,4月28日,轻音乐团将以《我听过你的歌》为名,把近35年来上海当代流行歌曲重新包装后带回前台。值得一提的是,那还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第一次出现流行歌曲的身影。那一天,沈小岑、张行、罗中旭、周冰倩、李泉、平安等上海近35年流行音乐的代表性歌手将齐聚文化广场,回望这座城市里流行音乐的光辉岁月。
很多时候,经典未必等同于“古老”,那些留存于旧式唱机里的咿咿呀呀声,经由时尚手段的打磨、不同艺术界别的对视,不但能散发优雅而精致的底蕴,还能激发出多重艺术门类之间全新的起承转合。
刚过去的3月,《你是我的孤独》借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音乐剧场的形式勾勒出“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音乐人生与情感世界。在此过程中,西部民谣一改往日旧貌,请出话剧穿针引线,还调动起爵士鼓、键盘、电吉他、小提琴和爵士贝斯同歌同泣……如果说表现手法的破局不过是外在形式的创新,那么从当代角度来解读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则堪称流行音乐在新时期里的一种新意象。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在吕梁的娓娓道来中,在流行音乐与话剧的穿插演绎里,王洛宾精彩而孤独的一生伴随其创作的19首经典代表作,走向观众。
2014年5月,上海轻音乐团举办了一场“在那遥远的地方——纪念‘中国民歌之父’王洛宾作品音乐会”。那一回,为了区别于传统纯音乐的表现方式,轻音乐团特意邀请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共同策划,在其中一个段落引入极其简单的戏剧元素——由田水饰演三毛,吕梁扮作王洛宾,由一段不为世人熟知的情缘透视歌王的多棱人生。虽是小小一次试水,但现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被观众们称为整场音乐会中最“业余”却也最叫人耳目一新的演出。这一场跨界尝试引燃了双方的创作灵感,叫大家看到了音乐与戏剧融合创作的一种可能。于是,轻音乐团与话剧艺术中心在今年再度携手,把王洛宾的音乐人生完整地交付音乐剧场——一个糅杂进音乐剧、话剧、音乐会、舞剧等多重艺术形式的全新呈现方式。
创意既定,如何在音乐中找到戏剧的起承转合点,成为摆在轻音乐团与话剧中心面前最大的难题。“尽管王洛宾一生跌宕曲折,所作优秀曲目众多,但其音乐终究难称当代潮流,加之歌曲的悠远遐思感与戏剧所需的现场冲击力之间存在着天然差异,使得创作难度大大增加。”褚保杰说,他们最终决定不按歌曲的编年来演绎,而是拆散后配合歌王的人生情感走向重作选择,再通过配器、曲风的改编来解构音乐中隐藏的情愫。这是由流行音乐与话剧对话,在当代碰撞出新的化学反应。追光灯下,这是一台音乐戏剧,是一场音乐背后故事的探寻,亦是一次灵魂游吟的对话。王洛宾,一位孤独的传歌者,他唱着《高高的白杨》,应和着三毛的《橄榄树》,却最终游走在了这份情感之外;直到伊人故去,他轻吟《等待》,为了这一世的错过,也期许下一世的重逢;他一路哼唱《在那遥远的地方》,追忆美好的藏族姑娘卓玛;再以《掀起你的盖头来》回望对妻子永生的爱恋;对于那只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小鸟,唯有热烈的《青春舞曲》方能当作缅怀;多年身陷囹圄,数次面对死亡,他终未放弃海阔天空的创作,直到生命的尽头,那首轻盈的《达坂城的姑娘》定格住心头的萦绕……
除了剧本创作上的别出心裁,《你是我的孤独》还开创性地借鉴百老汇音乐剧的制作方式,先在小剧场进行小样制作,再依据市场反响孵化成大型音乐剧。而且,在《你是我的孤独》的主创班底里,编剧喻荣军、导演周小倩、音乐总监兼键盘姜清华等都是去年惹眼的百老汇经典音乐剧《ILoveYou》中文版的核心成员。“如果说表现手法上的破局还只是外在形式的创新,那么从当代角度来解读创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则堪称流行音乐在新时期里的一种新意象。”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理事赵光亲自为该项目操刀编曲。在他看来,这出音乐剧场既是怀旧者对王洛宾不曾忘却的纪念,更是当下乐者汲取经典滋养后谋求新生的创作冲动。
20天15场,轻音乐团的乐者们唱着歌谣游荡在王洛宾的故事中,观众们听到的,则是一位游吟歌者陷在当时情绪、当世眼眸里的浅唱低吟。一段孤独心灵的对望,前所未有。
专家访谈
把流行音乐还给市场
——访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勇
“经典上海老歌”系列、“当代上海流行音乐35周年盛典”,当我们谈论上海流行音乐时,不少人在质询:难道上海本土流行乐坛只剩老歌可唱,只有旧人可闻了吗?
看看华语流行音乐史,似乎真的如此——且不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里上海流行乐辉煌的底牌,单说由朱逢博担任首任团长的上海轻音乐团,其本身也走过一个从风光无限到默默无闻,再重争上游的曲线过程。其间,他们有过屠巴海、朱逢博、沈小岑等闪光的名字,也出过《月朦胧鸟朦胧》《我是一片云》《请到天涯海角来》等岁月金曲。可这一切仿佛随着新世纪来临而一道戛然而止。这不能不称之为遗憾。
但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勇却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流行音乐与其说是一种文化建设,不如看成是一个文化市场的产物。与其指责上海轻音乐团没能在这些年创作出能够代表上海流行音乐高峰的作品,不如思考一下,以上海现今的市场,是否具备成为华语流行音乐重镇的条件。”在他看来,当唱片公司、流行音乐的出品渠道都已远离上海,想单靠一家轻音乐团孤军奋战,显然过于苛刻。
“上海老歌之所以能够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与音乐生产与音乐传播互相匹配,与环环相扣的流行音乐生存链条分不开。老歌的流传借助唱片业、电影业、广播业与歌舞演出等当时的新老传播方式齐头并进,具备了市场化和商业运作的多种模式。”王勇说,这些模式,直到今天仍是中国乃至全球流行乐坛的通用生存准则,只是在不断升级和进一步完善中。
由此反观当今的华语流行乐坛,如果把流行音乐看作一个整体产业链的话,那么上海所处的位置可以在编曲、录音或者制作,但不在出品;可以在终端消费,但不在前端原创。王勇认为,从某种意义而言,上海音乐文化的标志高地并不由流行音乐所处的地位来决定。既然如此,不如把流行音乐还给市场。
代表歌手
朱逢博 《金梭和银梭》《橄榄树》
国家一级演员,有“中国夜莺”、“中国新民歌之母”的美誉,堪称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一代创始人。1986年,她创建上海轻音乐团并任首任团长。与当时组建中国轻音乐团的李谷一并称“南朱北李”。朱逢博曾演唱过1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代表作品有《白毛女》《请茶歌》《金梭和银梭》《橄榄树》《弯弯的小路》《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沈小岑 《请到天涯海角来》《黑猫警长》
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第一个金唱片奖,1984年首登央视春晚而被观众熟知,她曾两度登上春晚舞台,也是第一个走上春晚舞台的年轻一代歌手。1985年加盟上海轻音乐团,沈小岑从此成为上海轻音乐团主力唱将。其代表作品有《请到天涯海角来》《黑猫警长》,以及电视剧《血疑》主题曲《谢谢你》。她是最早在国内和海外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内地歌手。国际化的台风与嗓音让她在百老汇经典《妈妈咪呀》中绽放光彩。
罗中旭 《星光灿烂》《为你自豪》
1989年加入上海轻音乐团,任独唱演员而正式出道。1991年,他作为唯一的特邀嘉宾参加日本歌星仓桥露伊子的演唱会;同年开始创作歌曲,第一批处女作有《能不能放弃》、《憧憬》等。1993年,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召开,罗中旭参与演唱大会主题歌,于同年签约香港百代唱片公司。翌年,他创作了《星光灿烂》《伴我启航》《记忆中的水彩画》等歌曲,个人演艺事业登上第一个高峰。
孙青 《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
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轻音乐团副团长。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流行歌星,曾获全国首届“金唱片”奖、全国“银盒带”奖、全国“最佳明星”奖、全国最佳电视剧“配唱奖”、全国“十大歌星”奖,被列入《中外艺术歌曲鉴赏辞典》和《中外名歌名人辞典》。至今,她共为十几部电影、电视剧配唱主题歌,例如电影《天堂盛宴》《我和我的同学们》《少男少女们》《百变神偷》;电视剧《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龙女》《九洲方圆》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