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上海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美食的“连环画”。 图/ 罗希贤工作室
■文汇报记者 李婷
三林的酱菜、万有全的家乡咸肉、邵万生的黄泥螺……这些“舌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上海人的味觉记忆。记者昨天获悉,春节来临之际,市非遗保护中心将制作“上海老味道礼盒”,集中推出11种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美食。
这一行为看似不务正业,却是上海在非遗保护方面的一项重要探索——生产性保护开发。市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高春明说:“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过气’文化,对它们真正的保护,是缩短传统与生活的距离,使其更好地活在当下。”
活态的保护更有生命力
高春明告诉记者,近年来非遗项目保护备受关注,我国主要采取4种方式: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立法性保护。其中,生产性保护指的是部分非遗项目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证其本真性、整体性、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可以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
采用该保护方式的一大前提是非遗项目得具备转化为文化产品的市场基础。而上海的非遗项目中,最具特色的是近代工商业文明遗存,它们与上海都市社会中老百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据统计,上海目前共有94个项目归属于生产性保护的范畴,其中手工技艺类35项、传统饮食类25项、传统美术类29项、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5项。总体来看,近半数生产性保护项目的生存状态较好,但也有不少仍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规模只在七八人左右,甚至还有一些项目纯粹靠一个人来完成。高春明曾接触过一位糕点师傅,他制作的米糕又香又糯、甜而不腻,但苦于没有得力的传承人,他一天只做10笼,卖完就收摊。长此以往,这项技艺就面临失传的可能。
需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高春明说,针对这样的情况,市非遗保护中心需要做一些示范、引领的工作。“上海老味道礼盒”的开发是他们的一次尝试。记者看到,该礼盒汇聚了非遗项目中众多老字号的拳头产品:上海邵万生食品公司的黄泥螺,上海万有全集团腌腊食品有限公司的青鱼干和家乡咸肉,上海老大同调味品有限公司的香糟风肉、虾籽酱油和特浓糟肉,上海三林酱菜有限公司的大头菜、碧色小酱瓜,脍炙人口的上海特色小吃立丰鸭肫肝,风味特产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传统点心崇明桂花酒酿。一位市民感叹,过去要想吃到这么多美味,得跑好些个地方。如今,打开礼盒就能一次尝遍各家风味。
除了美食外,礼盒中还有一份精美的彩色折页。折页上的图案设计和绘画来自“连环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心创作。参与创作的画家罗希贤说,一百年前,连环画在上海诞生,凭借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三大特点,很快得到上海百姓的欢迎,并迅速畅销全国乃至海外。他希望市民们在吃完美食后,留下小画册,可收藏、也可以传阅,“中国故事”和传统文化便在不经意中得到了传播和弘扬。
据透露,上海今年还将成立非遗协会,并出台《上海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为非遗生产性保护开发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