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0名“跑友”参加了今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许多未能抢到马拉松参跑名额的“跑友”表示,跑马拉松可是朋友圈中的一件“潮”事,没能参与太遗憾了。跑马拉松是如何变成都市“潮”事的?记者近日采访了被誉为“中国跑步励志偶像”的大叔级跑步者田同生。他说,自己和许多白领的跑步就是缘于越来越多的国际“跑步书”被引进到国内。
超越昨天的自己才更重要
田同生萌生跑步的念头时,已经55岁。点燃这个愿望的,是一本很“文艺”的书,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书中一句话打动了他——“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当了半辈子体育差等生的田同生以前一直认为马拉松是体育运动员的事,村上春树的这本书让他知道了,普通人也能跑,也能享受跑步的乐趣。他又拿起了《跑步圣经》、《天生就会跑》等国外引进的“跑步书”细读。“这两本书也不是专业的体育书。《跑步圣经》告诉我跑步不是体育,而是文化、哲学、信仰和价值观。我由此建立了跑步的信心。”10个月后的北京马拉松赛上便出现了他的身影。迄今,这位61岁的大叔已跑下了31个全程马拉松,并成为国内跑步热潮的推手之一。
目前,一系列与跑步相关的书籍已成为图书市场上表现抢眼的黑马。比如“乐跑人生系列图书”号称是国内第一套系统、专业的跑步书系,已经出版到了第8本。跑步为何要看书?有专家表示,跑步作为最古老的运动项目,同样需要专业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先进理念,会有助于“跑友”们培养健康的跑步习惯,规避伤痛。
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跑步文化”朝着成功学、管理学的方向延伸,田同生此前推出的《百马人生,从55岁开始》就是一本给疲惫的职场人士“打鸡血”的漫画绘本。“如果不奔跑你就没有食物,如果不奔跑你就变成别人的食物。”他将《天生就会跑》里的一段话倒背如流。身为企业咨询师,田同生在给企业老总们上管理课时经常讲到自己跑步的经历。“奔跑”与“食物”的关系,在职场“丛林法则”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抓人眼球。他说:“跑步就像上商学院,马拉松要有目标,你的目标怎么定,就要用到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方法。跑800米是竞技跑,拼的是速度,而马拉松就如同做企业,拼的不是谁快,而是谁更持久。”
“这是把跑步变相地转化成另一种成功学吗?是不是太功利了?”论坛上时有一些网友对此提出质疑。对此,田同生并不气恼。他说:“跑步本身具有‘打鸡血’功能,你刚开始跑可能是这种目的,但是当跑步成为生活习惯时,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了。人生处于不同阶段,跑的目的就会不同,没有对错,跑了就好。”
田同生认为,中国的第一次跑步高峰已经来临。“中国的跑步文化是伴随着社交媒体等现代手段兴起的,社交媒体成就了跑步者之间便利的交流与互动。书、社交媒体、赛事,这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汇报记者 陈熙涵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