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内一份调查显示,年龄在25到34岁之间的城市单身女性中,有超过56%的女性表示不愿意为了爱情或家庭放弃自己的职场或事业,这个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在适婚的年龄,生活重心不是家庭,也不是孩子,而是工作或者某种职业向往,是不是就意味着女性生涯的不完整?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止于数据,而正通过越来越多的文学和影视作品替我们回答。
其中一大类,就是以职场剧所展现的当代女性丰富独立的内心世界。明天我们将迎来专属于女性的节日,今天的推送,与您一同关注电视剧中的这一议题。
《安家》所展现的单身女性新人生
在文化研究者的概括中,近年来国产职场剧中的女性形象多集中于“辣妈”“剩女”,也有“灰姑娘”和“第三者”的存在,这几种类型基本囊括了相关故事的内在叙事线索:“辣妈”——职场与母亲角色之间的权衡与得失;“剩女”——基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情感缺失和渴求;“灰姑娘”——平凡、被动的人生与颠覆性改变之间的反差;“第三者”——道德准绳失效下的行为偏差,而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安家》中,女主角房似锦显然突破了原有的角色定势,转而聚焦这两年无论是在媒体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开始愈渐熟悉的另一种角色:单身女性。
从宣发名为《卖房子的女人》到最终播出时定名《安家》,观众其实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细微变化——人向后撤了一步,家向前迈了一步。以温暖、现实的剧集内容为平台,《安家》 讲的是“何以为家”的故事,并把与许多人有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议题都融合在剧集里:婆媳关系、邻里关系、名校教育、兴趣培养、产权纠纷……前几日播出的剧集中,一幢老洋房的所有权纠纷,就源自于现实事件的改编,甚至还被讨论上热搜。这也许可以解释许多观众并不认为《安家》是一部女性职场剧,而是将其当做一部话题剧来看待。
其实就作品本身而言,《安家》所塑造的女主角房似锦显然是一位颇典型的当代独立女性。在职场上能够独当一面,甚至出场时有些母老虎的意思,这样的性格设定很容易使人物扁平化和单薄,但随着剧情的延展,与同事之间渐渐熟悉,而一个个购房者带着各自或甜蜜、或焦虑的心境与房似锦产生关联时,作为中介的她本身的人物形象开始立体丰满起来,在强势、敏感、不善于情感表达的背后,原生家庭的问题渐渐浮现。
房似锦的原生家庭的不堪没有压垮她,并最终造就了她不喜欢(也不善于)依赖别人,感情上淡漠、凡事靠自己去打拼,甚至不顾及他人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其实并不讨喜,也导致许多年龄偏大的观众认为这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角色,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使得房似锦成为我们身边实际存在的一个人物。
与“剩女”这一词所指向的被动姿态不同,单身女性如房似锦,张扬的不仅是事业上的自强自主、生活上的自宜自适,更是从传统的择偶观、婚姻观乃至生育权中挣脱而出,也许有爱情,但决不被爱情所桎梏,而是竭尽全力保护和经营自己的一片天空的独立精神。
从职场剧这一角度,《安家》还有许多未能完满之处,比如职场特性的塑造有时生硬,为了戏剧性而戏剧性的场景时会削弱真实感等等,但无疑,在单身女性这一形象的树立上,《安家》较之前的作品又踏出了重要一步。
是的,我们早就走出了“女人要靠婚姻才能更幸福”的单通道。
职场专业性与女性特征只能“尬搭”?
除了最近收视率颇高的《安家》以外,过去的一年里,临近的日韩两国均有颇受关注的女性职场剧问世,在他们的剧作中,是否也有可以形成借鉴的地方?
2019年,讲述了三位女性在互联网领域友情和纠葛的韩剧《请输入搜索词:WWW》开播即获豆瓣9分高分评价。每一集的剧情里,巨细无遗地展现了互联网的工作日常,热搜词是否应该被后台操控、搜索网站的伦理之争等常在网上引起巨大争议的话题均在剧中以矛盾尖锐的事件加以呈现。
就观众的观感而言,作为女性职场剧,这部作品获得最大的赞誉之处恰恰在于没有因为主要角色都是女性,而在行事风格上刻意凸显性别差异——正如剧中所描述,能够身任公司高管的职位,首先原因在于她们在职业上的专业性,而非任何性别特质。专业性不是依靠刻板的外在刻画:不是高跟鞋、职业装和红唇组成的“职场女性三件套”,也不是咄咄逼人、冷酷态度塑造的女高管形象,而是在处理事件中贯穿始终的沉着冷静、从容专注,是编剧角度所形成的严密的思维、语言和行为的阐述逻辑,更是由事件、角色和场景共同构造出的现实感和紧迫感。
在不少国内女性职场剧中,“好好的女性职场剧,到后面成了婆婆妈妈的情感剧……”是观众最大的抱怨,与之相对的,则是对于真正职业与专业性的期待。在《WWW》中,复杂的情绪、个人行为的背后指向皆有来处,没有平白无故的爱,也没有没来由的恨,大量对于过往关系、回忆片段的伏笔所带来的,是现实剧情的连贯性和逻辑自恰。
此外,女性之间的关联因为职业竞争关系和价值观形成矛盾焦点和情节推进的动力,即使友情也受制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和个人立场,“职场如战场”这句话,通过演员们的演绎展示得淋漓尽致。职场风云本来就不是平淡如水,从剧情上真正刻画出行业特性,并在其中展现主角与之匹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巧,才能使观众真正投入到情节的波澜起伏中,也许才能形成共情,并保证剧情的可信、可感与真实度。
由个人及至社会,职场剧的种种可能
与之相比,2019年引发关注的日剧《我,到点下班》探讨了另一种价值观上的女性抗争:在日企普遍以加班文化彰显敬业精神的氛围中,到点按时下班是否意味着对公司的不负责任?剧中,女主角到点下班的习惯不仅是一种个人宣告,更是对于同事的“背叛”——当每天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以工作时长而非效率取胜的方式在同一家公司碰撞时,获胜方是看似理所当然的高效,还是公司乃至社会普遍约定俗成形成的“假高压”氛围?这是该剧主尝试解决的疑问。
剧中主要围绕的这个主题,表面看来是一种职场氛围,内在却是打着拼搏精神的旗号压榨私人时间与空间的行为。而当整个社会都默许、甚至赞赏于这种理念时,一种扭曲的价值观便被强行加之于所有的职场中人——许多人习以为常,并将之视为自发的目标和自我要求,对此警醒并奋起抗争的人往往只是少数,且步履艰难。在这一点上,剧作的的处理相对理想化,给予了女主角辩解和施展的相当空间(实际上类似情况所面对的压力更大),也在总体上提供了一种较为积极和明媚的观念。
结合了日本职场所存在的强制加班这一顽疾,剧集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同事和身边人,每个人都经由剧情展现了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习惯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或尖锐、或委婉地和女主角东山结衣所秉持的理念形成对抗和矛盾,如同为女性,却依靠全勤和持续加班攀爬到主管位置的三谷,就代表了另一种价值观。
相较于集中于领域内部的职场剧(如医疗剧、律政剧之类),这部作品所针对的是更广泛意义上存在的职场价值观,这个切口在以往剧作中虽然多次侧面涉及,但很少被提到主题位置来探讨,这是一次值得赞许的尝试和突破。不过该剧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如为了凸显“工作效率高,所以能够早早完成任务,不用加班”这一女主角的工作特质,对于坚守自己工作岗位的人反归于“低效和徒劳”,虽能够激发更多对于前者的认同感,却忽视和削弱了“工作即意义”这一人群的价值所在。总而言之,若不是先入为主地进行对错判断,而是对于每个人的价值观充分展现,作为职场剧的生命力和话题性也许更强——职场本就是生活现场的另一个镜面,彼此之间若不能理解,也希望能互相尊重,才是真正的职业和个性多样性的展现。
女性之上,人性是永恒“在线”的话题
其实任何作品,无论是聚焦生活情景,还是描述职场波澜,归根结底能够吸引和打动人的部分,终归是对于人性的探讨。在2019年的英美职场剧中,女性为主的剧作中无不在对于专业职场领域的剖析和揭露中插入了大量关于人性的告解,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融入职业事件中,不断强化角色的丰富感和矛盾性。
《公关》剧照
比如在《公关》中,女主角罗宾四处逢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在公关界,她是一位似乎无所不能的能手。生活中的她却疲惫不堪,人生处处失衡,用谎言来重新刻画世界的工作使她时时陷入分裂和焦虑。在工作进入疲惫期后,剧作试图探讨的一个问题集中于:当你的工作状态覆盖了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并进而改造了你这个人,让你不再是自己时,顺从还是与之抗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取舍,人性的反转其实处处都在,怎么编得合情合理,却是编剧的功力所在。
《早间新闻》剧照
又比如关注职场性骚扰的《早间新闻》,可以说刷新了许多人对于女性、婚姻、家庭、职场等主题的认知——所有与“人”的碰撞和摩擦,都会延伸向不可知的边界。一次次采访、访谈、问询和质疑,有的指向明确的对象,有的只是自我的心理抗争,但在层次和深度上都渐次递进,避免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剧作中,虽然面对职场性骚扰,剧中女性屡经抗争获得了发声的权利,但社会资本和权力依然集中在男性手中,在表面胜利的局面之下,为女性议题留下了开放性的思考窗口。
与男性在职场上短兵相接、昏天黑地的斗争相比,女性职场剧其实拥有更丰富的阐释空间和主题表达,这也许是近年来以女性为主角的职场剧越来越多的原因。在国内相关剧集跃跃欲试的同时,大家其实都想知道,下一部突破性的、具话题效应的女性职场剧会不会很快出现?又将在哪里出现?这个问题,也许还要留待编剧和制片方来回答。
作者:张滢莹
编辑:李凌俊
责任编辑:陆梅
*文学报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