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战役中胜利一方追亡逐北时所使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骑兵部队。不论是汉匈漠北决战时追击伊稚斜单于,还是在1806年大追击中把普鲁士人撵得一溃千里,都是由骑兵来执行这项任务。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这里面最显著的一个原因,就是马匹的速度远比人快,而追击时速度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秦晋淝水之战,虽然秦军最终战败,但其中一条记录却值得人注意。苻坚得到错误情报,以为“贼少易俘,但惧其越逸,宜速进众军,掎禽贼帅”,于是苻坚“舍大军于项城,以轻骑八千兼道赴之”。虽然因为战争败了,此事作罢,但可以看出,因为怕敌人逃了,所以需要“兼道”、“速进”,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是“轻骑八千”,不是轻步兵八千,原因自然是骑兵速度快。但是马匹的速度是与体力挂钩的,二三百里这种短距离急行军,马匹的体力还可以保证。如果是连续几天数百公里的追击战,马匹耐力下降,速度变慢,骑兵的战斗力又怎么保障呢?或者可以得出一个问题:史书中那些持续数天的长距离骑兵追击战,骑兵是如何做到击溃敌人的呢?
古代历史,关于此类军事细节的记载极少,好在我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发展了自己的骑兵部队,而很多参加过实战的骑兵军官留下了大量的回忆录,使得我们能一窥骑兵追击战的奥秘。
1948年冬,为配合平津战役,内蒙古骑兵部队奉命进至张家口地区,肃清当地的反动势力。其中一次战斗,骑兵11师与察北骑兵旅先是在前一晚急行军一整夜120里奔袭敌人,在休息了不到6小时后,又接到命令阻击突围之敌。因为预计要继续跑200多里地,指挥员担心马匹会垮掉。但军情紧急,于是作出如下决定:各连把有好枪好马的骑兵集中起来组成单骑先行,剩余人员组成弱马队后行,以便途中收容掉队人马。从下午四点开始,一直保持袭步跟颠步交替的速度行军,直到午夜时分才下马休息十分钟,之后又继续袭步快行。第二天五点左右,因为要爬坡,改为慢步,很多骑兵趁此机会在马背上打盹。在这一期间,人马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与补给。但最终还是赶在敌人到达之前占领有利阵地。
一天之后(中间有战斗),一部骑兵接到命令追击逃敌。因为部队连日作战,人马疲极,加之这一路追击又是150里,大部分战马都累垮了,掉队人马满路皆是。骑兵团只好再次把有好枪好马的骑兵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先遣连,用最快的速度追击。追击一段时间之后,骑兵们发现敌人,直接发起冲锋,冒着敌人轻机枪的射击冲锋,击溃敌人。之后第二梯队也赶到投入战斗,一个小时后战斗结束,毙敌15人、伤敌21人、俘虏227人,骑兵团牺牲3人、伤5人。这支数百人的骑兵部队,在三天时间里,跑了接近500里路,即使人困马乏,依然击溃敌人。
类似这种骑兵短距离急行军击败敌人的例子,在内蒙古骑兵部队的战史中,比比皆是。比如在1949年初的召河庙反击战中,11师再次急行军一昼夜追击数百敌人,最终消灭敌人。但是,11师战史中最出彩的,当属这个“400里,4天,40人”的战例了。1947年初,锡察根据地一高级指挥员仲乃叛变,勾结敌军,给我方造成很大破坏。当年7月,11师制定计划,决定奇袭剿灭之。当时11师的驻地距离叛军的老巢约400里,11师昼夜兼行,每天前进100里,在4天后接近敌人营地。此时大部分马匹都累垮了,所以又是采用好马先遣队的办法,组织了40名战斗力最好的骑兵突击。因为人少,师长的命令是让先遣队监视包围敌人。但他们到达后,为了不贻误战机,决定立即发起进攻。结果就是这40人,把数百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无一漏网。
骑兵16师,也不乏这样的战例。比如,张家口战役结束之后,16师曾经连续急行军三天歼灭敌人。1947年6月份,16师追击一股叛匪。对方的队伍有三四里长,骑兵师追上一股消灭一股,连续追击了七天,其中要横穿一个大沙漠。第二年年初,11师和16师两个骑兵师在暴风雪中连续急行军200多里,突袭陶高吐庙的敌人。只用一个多小时,就全歼数百敌人。1948年冬天,16师在配合主力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打出了一个经典战例。其61团连续三天追击敌人,许多战马都累垮了,很多骑兵都掉了队。追击部队总共不到200人,而先期抵达的还不到100人。但就是这100人,面对2000多敌人,直接由追击转为冲锋,一波流击溃敌人。
同为内蒙古骑兵的5师,在追击敌人方面也毫不逊色。他们最经典的战例是1948年年初,在追击从张家口败逃的敌军时,踏着积雪连续七八天行军和追击残敌。期间边追击边战斗,最终一波冲锋把残敌剿灭干净。
这些骑兵追击战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骑兵可以直接由追击转为冲锋,一波流击溃敌人。
即使人马疲惫,有大量非战斗减员(掉队),少量精锐骑兵依然能够击败敌人。
这是骑兵在追击时相对于步兵最大的优势。
因为此时的敌人处于逃跑状态,士气低落,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有风吹草动就胆战心惊。
莫卧儿帝国的开创者巴布尔在起家初期,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时他们在一次战斗中被击溃,巴布尔身边只有八个人。
他们跑了一路,休息时突然发现远处有一些骑兵朝他们疾驰而来。
未及搞清楚来人有多少,巴布尔一行人就急匆匆跑了。
巴布尔之后回忆说,这些追兵可能也就二三十人,如果当时能够准确弄清楚他们的人数,自己这几个人还是可以与之较量一番的。
但当时他们脑子里想的是:肯定不只这几个人,一定还有其他追兵在追赶我们。
巴布尔自嘲说,逃跑中的敌人,即使人多,也不能抵抗人数少的追兵。
突厥谚语“对败军喊一声'啊哈'就够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种例子中国史书中也有。比如北魏太祖时期征讨柔然,柔然发挥游牧民族的游击战术特色,打了就跑。魏太祖下定决心一战破敌,率领魏军骑兵穷追五六百里,甚至到了杀备用马为食的地步,终于追及,并大破之。对于追及败兵的心理,魏太祖也有很好的描述:“轻骑卒至,出其不意,彼必惊散,其势然矣。”
骑兵追击的另一个优势,就是骑兵可以甩开辎重,轻装简行。北魏太武帝多次亲征柔然,基本战术都是把辎重留在后方,轻骑出击,如“留辎重,亲率轻骑五千追茹茹”,“舍辎重,轻骑兼马,至栗水”。在击败赫连昌的战斗中,魏军采取同样的战术,“舍辎重,以轻骑三万先行”,获得胜利。魏世祖时期,征讨北方的大檀部落。魏军五路出击,到达漠南。因为沙漠难以转运物资,于是“舍辎重,轻骑赍十五日粮,绝漠讨之”,一举击溃敌军。金辽战争时期,金军谋衍部一万三千人追击败退的辽军。为了更快追上敌人,谋衍“乃舍辎重,持数日粮,轻骑追之”,终于及时追上了敌军。
那么步兵追击的情况如何呢?事实上,历史上少有步兵追击的战例,我们可以从步兵急行军的战例来分析这其中的原因。红军,解放军和志愿军都有多次步兵长距离奔袭获胜的战例,比如飞夺泸定桥,塔山阻击战和三所里之战。这三次战斗都是步兵直接由急行军转为战斗,尤其三所里之战,113师14小时奔袭70公里,最终抢在敌人之前占领重要阵地。而且全部是山地行军,且途中与多股敌军交战。但要注意,这是现代化+革命精神加持的结果,且38师也是志愿军中的精锐部队。而且火器射击对体力的消耗,是要远小于白刃肉搏的。一个冷兵器时代的精锐士兵,还要披戴几十斤的重甲,对体能的消耗只会更大。徒步行军,自重+器械的重量,全部由自己负担。骑兵可以把很大一部分转嫁到马匹身上,虽然长途行军对谁都是劳累的,所谓车马劳顿,但最后战斗时骑兵的体能总归是要好于步兵的。
有人会说:那让步兵骑着马赶路,追上敌人了再下马战斗不行吗?嗨,那为什么不直接让骑兵骑着马冲啊!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