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约翰·厄普代克
论起美国当代最会写的作家是谁,约翰·厄普代克可以说是当仁不让。厄普代克的这个“会写”,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看,在他同辈的美国作家中都处于翘楚地位。1932年出生2009年去世的厄普代克,一生创作了20多部长篇小说,十几部短篇小说集,还有诗歌、文艺评论、儿童文学等作品。1954年起厄普代克在《纽约客》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短篇小说、评论和诗歌。而所有这些作品中,奠定其大师地位最重要的作品莫过于著名的“兔子四部曲”系列——《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歇了》。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版厄普代克作品
这四部曲作品可以看成一部生动的美国战后断代史。小说历时三十年创作完成,塑造了约一百五十个大小不等的鲜活人物,成为全面展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深刻探索美国中产阶级灵魂现状和救赎的史诗性巨著。厄普代克创作生涯获奖无数:两次获普利策小说奖、两次获国家图书奖、三次获全美书评人协会奖,以及欧?亨利奖等众多奖项多达十数次。而仅《兔子富了》一书,就包揽了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和普利策小说奖——美国文坛的三大奖项!
《兔子富了》出版于1980年,两年之后,1982年10月18日,厄普代克第二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在1982年之前现代美国文学史上,只有三位作家有过两次登上《时代》封面的荣誉,他们是辛克莱·刘易斯、海明威和福克纳。(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作家都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巧合似乎暗示了厄普代克有诺奖封神的可能性。只可惜直到厄普代克2009年去世,也未得到诺奖评委会的青睐。)
厄普代克因小说《夫妇们》中撰写露骨的情节惹起争议。1968年4月登上《时代》杂志封面。
1982年10月,为庆祝厄普代克50岁生日,《时代》杂志再次登了厄普代克照片。
厄普代克在长篇小说上的成就毋庸赘言,但是跟许多文学青年一样,这位文学大师的起点也是从短篇小说开始的——今天看来这个起点也颇高——厄普代克早期大部分短篇小说都是发表在美国最负盛名的文学杂志《纽约客》(The New Yorker)上的。1950年厄普代克在哈佛大学攻读英文系,1953年娶牧师女儿玛丽?潘宁顿为妻,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一年。返美后,厄普代克成为《纽约客》杂志“城中热话”(Talk of the Town)的专栏作家,并且为《纽约客》创作短篇小说和诗歌。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的短篇小说都被收录进了这本2003年由Knopf出版社出版的《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由厄普代克本人亲自编辑整理,还获得2004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中文版《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2020年1月出版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早期1953—1975》(下文简称《厄短》)收录了约翰?厄普代克写作生涯的大部分短篇小说,由其本人亲自编辑整理,主要集中在1953年(厄普代克写作生涯开始时)至1975年时期,其中大部分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纽约客》上。小说集主题分为八个部分——“奥林格故事”、“闯世界”、“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两个伊索德”、“塔巴克斯往事”、“遥不可及”和“单身生活”,共103篇,其中精品极多,如《A&P》、《鸽羽》、《家》等作品都是美国各种文学作品选本中的必选篇目。中文版《厄短》全书分上下两册,共65万余字,这也是国内首次对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进行大规模结集出版。
在《厄短》的前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批短篇小说之中既有厄普代克早年不太成熟的习作,也有后来技术日趋成熟、颇为得意的佳作。无论是从个人喜好出发,还是从年代性来看,厄普代克自己也对《厄短》的篇目做了小小的改动:
“任何小说,从最初的匆匆涂鸦进入到印刷品的安全港湾,在作家本人看来,都具有某种勇气,以我的本性,甚至在四十年后,对这些小说不是将其扔弃,而是不断打磨和重新装裱。不过,我还是去掉了两篇,包括《求情》和《妓女》,这两篇已经收在《海湾梦》(一九九六)中重印,另外还有两篇,《我的一个同辈人》和《上帝,说吧》,全都是第一人称回忆,依据大学时代的回忆所写,它们在时事话题插科打诨的边缘不安全地颤抖着,感觉已经过时。
不情愿地删掉这几篇后留下的一百零三篇,均写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五年之间。最早的一篇《最后的王牌》是位已然结婚的哈佛大四学生于一九五三年岁末提交给阿尔伯特?格拉德创意写作班的习作。格拉德是典型的烟不离手的法国范儿知识分子,但他却忠实地参加了深红队的主场篮球赛,他说喜欢这篇小说——还声称吓着他了,这是一句现成的恭维话——同时建议我寄给《纽约客》杂志,后来被拒。但是,次年,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夏天,《费城朋友》和几首诗被该杂志接受后,我又把《最后的王牌》向《纽约客》投了一次,这回却留下了。将开始粗糙的对话做了修改后,这篇小说于一九五五年四月发表,放在杂志靠后的位置;这是当时阅读大众对小说的胃口,即‘漫谈’(一个奇怪的行话,把虚构和幽默混为一谈)往往出现在‘书的末尾’和靠前位置。”
厄普代克与他在《纽约客》的第一个编辑凯瑟琳·怀特一家的友谊也是一段文坛轶事。凯瑟琳·怀特是大名鼎鼎的散文作家、儿童文学作家E·B·怀特的妻子。凯瑟琳在接受了厄普代克的四个短篇又退回大量投稿后,携丈夫到牛津来看望年轻的厄普代克夫妇一家,并且向他提供了《纽约客》的工作机会。
E·B·怀特和凯瑟琳·怀特
后来,凯瑟琳离开了《纽约客》,她的儿子罗杰·安吉尔(这是凯瑟琳第一段婚姻的儿子)接手了母亲的工作,成为了厄普代克的编辑。可以说,怀特一家对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创作给予了极大帮助和贡献,允许他进行各种风格的尝试。
“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五年间,《纽约客》杂志在小说方面倡导的是一种灰色的千篇一律,却允许我有更多的实验,从篇幅较长的散文色彩很重的混合体,即穿戴严实的‘奥林格故事’,到危险大胆、有伤风化的《说给妻子的爱语》、《救生员》那样的独白,各种风格都有。”
“赋予庸常生活以其应有之美”是贯穿《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整部作品的趣旨所在。充满琐碎细节的家庭与婚姻,人到中年的躁动不安和自我怀疑,徘徊于妻子与情人之间难以抉择的三角关系……厄普代克笔下生动呈现了一幅真实鲜活的美国众生相。(另外,我们在《厄短》的不少篇目中也能捕捉到日后厄普代克长篇作品的雏形,比如《最后的王牌》中主人公埃斯与“兔子四部曲”中的哈利何其相似。从这一个个浮光掠影的片段中,我们能隐约感觉到这些短篇故事潺潺溪流之下蕴含着的磅礴宏大的潜质。)
约翰·厄普代克一直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真正的文人”、当代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师,他的长篇小说被认为能够刻画美国的社会风貌,展现战后美国人的精神状态,而他在短篇小说上的成就却多少被掩盖了光芒。美国评论界对他在短篇小说上的才能却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词:
再也没有一位美国作家像厄普代克一样,同时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两种形式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而提到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造诣,只能令人想到霍桑、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诸位文学大师的名字。
[美]约翰·厄普代克 著
李康勤 王赟 杨向荣 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年1月出版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