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农历庚子鼠年。为迎接鼠年的到来,上海博物馆举办了“灵鼠兆丰年——上海博物馆鼠年迎春特展”,选取五件与鼠相关的展品,分别“藏”在上博的各个展厅中。上海博物馆于3月13日起恢复对外开放 。为了让之前错过展览的公众不留遗憾,本次特展将延期至2020年3月29日。
在中国,传统的农历纪年方法总是将天干地支与生肖结合起来,这种历史悠久纪年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同时,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图腾,已经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总能看到生肖的身影。
十二生肖以及生肖纪年的起源
在现代,生肖就直接称“十二生肖”,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在古代,生肖有多个异名别称,各个历史时期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先秦及两汉时期,十二生肖称作十二禽;隋唐时期的叫法较多,最为常见的是十二兽、十二神;两宋时期称为十二虫和十二时;明清时期称为十二辰禽相。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十二生肖的产生,应该不晚于西周时期,它的发展经历了战国、秦、西汉几代。根据目前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甘肃天水放马滩竹简、湖北随州孔家坡竹简等的记载,到了秦代,十二生肖的配属基本成型;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篇》中对十二生肖有所提及,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文字记载;比王充稍晚的蔡邕所著的《月令问答》,其中亦有十二生肖的完整记载。但直到此时,仍看不出十二生肖纪年的迹象。直到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干支纪年的方式才以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而十二生肖纪年,亦当从此开始。
文物中的十二生肖
近代 玉鼠支神,上博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中的展品玉鼠支神,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组清代的兽首人身坐像中的一支。所谓支神,就是十二地支代表的守护神,其形象与民间流传的十二生肖有紧密的关系,是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的结合。事实上,各式各样的十二生肖形象在我国古代非常常见。
十二生肖俑,亦称“十二支神俑”,是最为常见的与生肖有关的随葬品之一。俑作为一种随葬品,是古代丧葬观念的产物,直接反映着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十二生肖俑最早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应是在南北朝时期,在山东临淄北朝崔氏墓中,出土了目前发现最早的生肖俑,此时的生肖俑为独立的生肖动物形象,置于配套的龛台中。到了隋代、唐代和两宋,墓葬中的生肖俑就非常普遍了,其形象也变得更多样起来:有写实动物形象、兽首人身形象、人带生肖形象等。
明晚期青白釉鼠形砚滴
上海博物馆藏
除了生肖俑,生肖的形象还出现在铜镜背面、实用器物上、石质墓碑边等地方作为装饰。
元代龙泉窑青釉堆鼠水盂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民俗民艺中的鼠
当人们在听到属相为鼠的宝宝时,都会夸他机警敏捷、脑子活络、聪明精干,这与鼠的正面特点分不开;在我国的成语中,有鼠目寸光、抱头鼠窜、贼眉鼠眼等生动形象的成语,这多与鼠的负面形象相关;在我国传统的民俗中,也有老鼠嫁女、鼠咬天开、打老鼠眼等民间风俗。
老鼠嫁女:“老鼠嫁女”本来是民间的一种祀鼠活动,这种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其日期因地而异。苏南在正月初一,苏北在农历正月十六,湖南一些地方在二月初四,湖北的汉江平原在十二月二十三。在江南一带民间,在老鼠嫁女曰前夕,家家要炒麻糖,传说这是为老鼠成亲准备的喜糖。当晚,家家户户都不点灯,全家人坐在堂屋炕头,一声不响,摸黑吃着用面做的“老鼠爪爪”等食品。不出声是为了给老鼠嫁女提供方便,以免得罪老鼠,来年招致鼠患。
鼠咬天开:古语有云:“自混沌初分时,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地再交合,万物尽皆生。”这段话的意识是,传说天地之初,浑沌未开。老鼠勇敢地把天咬开一个洞,太阳的光芒终于出现,阴阳就此分开,民间俗称“鼠咬天开”,老鼠也成为开天辟地的英雄。老鼠的图腾,象征着对太阳的崇拜、对光明的追求。
打老鼠眼:浙江南部古时流行“打老鼠眼”的风俗,即在元宵节时,人们煮黑豆,然后在室内撒黑豆豆,撒豆人站在梁下,手抛黑豆至梁上,口中念叨:“西梁上,东梁下,打得老鼠光铎铎(即断种之意)。”
古诗古文中,也可以找到鼠的踪迹:《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肯我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这反映出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硕鼠)贪得无厌的厌恶和对理想社会想向往;《诗经·尔雅》以老鼠反衬社会鲜廉寡耻;唐代诗人曹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谴朝朝入君口?”借硕鼠的胆大妄为讽刺贪官污吏;柳宗元的散文《三戒永某氏之鼠》、诗《笼鹰词》均以鼠多成患暗喻作恶者,老鼠作恶的形象就通过历代口诛笔伐流传下来。 在漫长的中国民俗文化发展史中,与鼠有关的文化现象虽然只是一个细小的分支,但其传播范围辽阔,传播途径广泛,传播载体丰富多彩,从年画、剪纸、木刻版画、刺绣、皮影、戏曲等民间艺术中都可以看到老鼠的身影。
清代铜鎏金持鼠黄财神像
上海博物馆藏
在我国民间文化中,鼠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灵活狡猾、贪得无厌的负面形象,这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有关,鼠患的泛滥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这导致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好;另一方面,由于鼠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人类在与鼠的斗争中并不能总是占据上风,在科学知识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便认为是有神灵在庇佑着老鼠,于是产生了崇鼠、媚鼠甚至敬鼠的心理。偶尔,鼠出现在丰收的瓜果旁,这不是表达对鼠的厌恶,反而象征着丰收的喜悦,本次展览的书画“三鼠图轴”,就传递出了这样一种吉祥寓意。人鼠关系在根本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鼠文化折射出的实际上是人类社会文化和自然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现代三鼠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1、赵峰:《中国传统民俗民艺中的鼠文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刘信芳:《生肖的起源及其文化属性》,《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3、陈安利:《古文物中的十二生肖》,《文博》,1988年第2期。
4、张丽华:《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第5期。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