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数据显示,在该院2003年-2017年收治的35872例初诊乳腺癌患者中,5年总生存率达到92.5%,10年总生存率达到83%,总体疗效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且该生存率数据在15年里呈现持续走高趋势。
同时医院乳腺外科还在探索病房管理新模式,引入智能病房管理系统,大幅提升临床试验入组病例数量,临床试验开展质量。
自去年9月开办至今,浦东院区乳腺癌综合治疗部已开展各类乳腺癌多中心临床试验46项。
如此显著的成效,十五年时间,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全新管理模式、治疗方案的背后,又会给患者们带来些什么?
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分析近年来的生存数据,我们欣喜地看到医院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乳腺癌患者生存率不断提升,国际多中心大型临床试验也广泛开展;我们希望借助浦东院区乳腺癌综合治疗部的创新模式,能够再次将医院乳腺癌管理 “升级”,以前沿临床试验推动乳腺癌治疗和研究的新突破,不断提升乳腺癌患者疗效与生存质量。
5年生存率持续提升
未来5年有望再获新高
“首次诊疗规范对乳腺癌的疗效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单中心初诊乳腺癌的治疗数据更能完整呈现出乳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邵志敏教授表示,“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上海乳腺癌患者78%的5年总生存率,如今在肿瘤医院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已经达到90%以上。在我们接诊过程中,大量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通过规范的治疗实现临床治愈。”
据肿瘤医院患者随访系统最新数据显示,在肿瘤医院近15年收治的35872例初诊乳腺癌患者中,若以2003-2017年每三年为一阶段,则五个阶段的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达到85.8%、92%、92.1%、92.9%和93.8%。
可以看出,15年间,在“复旦肿瘤”初诊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现出明显增长趋势。
针对这一生存数据的显著提升
邵志敏教授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随着医师将乳腺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理念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公众健康意识显著增加。相较过往,初诊患者中乳腺癌I期和II期患者比例明显提升,这些患者正式因为及时得到“复旦肿瘤”规范化的治疗后,其治疗效果一定优于中晚期患者,我们生存数据也能持续走高。
其次,乳腺癌的治疗已进入“分类而治”的分子分型时代,得益于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量体裁衣”精准、规范施治,乳腺癌已成为一种“慢性病”。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和前沿成果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可以预见未来乳腺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还将再获新高。
特别是对于一些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以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可以通过前沿的治疗手段和规范的综合治疗获得更好的生存,这与既往的“复发转移只能姑息治疗”的理念全然不同。
“动态床位”智能管理
推动临床试验入组
在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乳腺癌综合治疗部,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打破了以往以单科“辖区式”病床管理,开拓性地采取动态床位管理模式,将综合治疗部的60张床位,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系统统一预约、分配,提升患者就诊体验和床位利用率;并以此推动更多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促进前沿研究的开展。
传统病房设置中,外科、内科、放疗等科室的病房分散管理,各成一统。但在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乳腺癌综合治疗部,在同一层乳腺癌病房中综合设置外科、内科、放疗三个学科,将三种治疗方法融为一体,同时收治乳腺癌外科、放疗和化疗的患者。
此外,乳腺癌综合治疗病房一改往常“分管床位”模式:各科床位由综合治疗部统一管理,纳入智能管理系统,乳腺癌病人有床位即可入住,避免不同学科“冷热不均”而导致的床位空置;患者收入病房后,经过综合治疗部办公室登记后,由智能系统为其分配相应的床位。患者亦可以根据智能系统空余床位“排班表”,根据自己的日程来预约床位,实现“选床预约”。
节假日前后往往化疗的病人因为时间安排关系容易“扎堆”,化疗床位紧张,该系统支持“床位漂移”功能,允许患者预约乳腺外科病区的空余床位;而当乳腺外科病区患者收满时,系统会开放乳腺癌综合治疗部空余床位给急需救治的外科患者,充分盘活医疗资源。
“这种流动床位智能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床位使用效率,可形成乳腺癌患者综合治疗”。邵志敏教授表示,乳腺癌综合治疗部床位更多收治参与临床试验的患者,通过床位数的弹性、智能管理,推动各临床试验的入组和科学管理,在新的机制下,主动发起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研究最前沿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据了解,自2019年9月开办至今,肿瘤医院乳腺综合治疗门诊5千余次,综合治疗病房收治住院患者3300余人次;已累计开展临床试验46项,入组临床试验患者300余人。
临床试验“铆牢”诊治难点
推出乳癌诊疗“中国方案”
在肿瘤医院(浦东院区)乳腺癌综合治疗病房开展的临床试验,多聚焦于难治性乳腺癌治疗方案、乳腺癌靶向治疗新药物研发等前沿研究。在邵志敏教授看来,虽然近年来我国乳腺癌整体治疗效果不断取得良好效果,但对于一些难治性乳腺癌以及已经复发转移的乳腺癌,相关突破并不显著。例如三阴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综合治疗等等,均是当前乳腺癌诊疗领域的难题。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研究是攻克乳腺癌诊疗难题的重要手段”,邵志敏教授表示,“一方面这样的临床试验研究可以获得大量研究数据,为新药研发、治疗方案更新等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一些符合临床试验标准的难治性乳腺癌患者能够有机会尽早用到国际上最新的药物和最新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邵志敏教授团队领衔多项多中心大样本前沿临床试验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并纳入国际治疗指南,为世界乳腺癌治疗领域提供了“中国方案”。
例如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中,邵志敏教授领衔团队对465例三阴性乳腺癌标本展开研究,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队列多组学图谱,证实三阴性乳腺癌的确不是传统认识中的单一类型,相关成功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基于三阴性的亚分型,相继开展了“Future研究”、“CPlus研究”,为三阴性难治乳腺癌探索更多治疗方式。
同时,邵志敏教授团队联合其他23个医学中心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PEONY研究证实,两种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强强联合”的“双靶”新辅助治疗方案,将使易复发转移的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提升近一倍,在乳腺癌“双靶”方案研究领域发出了“亚洲声音”。
在世界乳腺癌研究领域的最高级别讲坛——圣安东尼奥大会上揭晓了一项关于化疗药物卡培他滨辅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试验(CBCSG010研究)成果,首次证实联合卡培他滨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将使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从80.4%提升至86.3%,显著优于传统化疗方案。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