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 云中君和大司命 114×315cm 设色纸本 1954年
从传统中国画的角度来看,父亲画雨时用的方法是很有创造性的。他强调画面的气氛。为了创造一种有强烈感染力的气氛,他敢于使用前所未有的手段和方法,这就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技法。
金农 浮萍刚得雨吹散
我曾问过父亲对历代画家画雨的看法,他说:古代有很多个画家画过雨,如米元章、高房山等人,都有很精彩的雨景作品,他们不直接画雨,而能使人产生下雨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研究了画雨景的规律,如所谓“烟中每有舞根树,雨外尤多没骨山”。到了清代的金冬心,开始摸索直接画雨的方法。我受了他的影响,也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表现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老师是大自然本身,这个老师教给我的,比古人和洋人都要多。
傅抱石 1962年 万竿烟雨
我父亲画雨的方法是很有趣的,我曾仔细观察过他画雨的过程。他先把纸钉在墙上,再拿蘸了矾水的笔或刷子,对着纸猛烈地挥洒,那动作似乎和作画这种“斯文”的事情很不相称。然而等到画完之后,那张的确受过“暴雨袭击”的纸上出现了逼真的雨景时,又使人感到有“川上风雨爱,须臾满城阙”的魔术般的效果。
有时他画雨不用矾,只用毛笔或排笔蘸色或墨在画上刷。他很注意下笔的方向和速度。画倾盆大雨时用大笔猛刷,使人强烈地感到雨点的速度和力量。画濛濛细雨时,笔轻轻地在纸上飘忽,留下若有若无的痕迹,画上的景物若隐若现,迷迷茫茫,恰巧表现出南方多雨季节雾蒙蒙的气氛。
傅抱石 1962年 不辨泉声抑雨声
我曾以为画雨必须一次完成,但是我看完父亲画雨,却发现他要画好多次。例如《万竿烟雨》这幅画,就并不是画好景物再画雨,雨是伴随着画上的景物一起出现。每画一个局部,甚至每下一笔,都十分仔细地考虑雨天的特征。随着画面的完成,雨天的气氛逐渐强烈起来,终于达到了使人身临其境的地步。久看这幅画,能使人感到空气的潮湿和雨天的阴冷。
《不辨泉声抑雨声》也是特别为人们称道的一幅雨景作品。这幅画不用矾水却画出了泉声和雨声。尤其是画面近处的树,那浓密的树叶由于饱含水分而显得格外沉重,至今观者看到这幅画还可以感觉到它的湿度和份量。
傅抱石 风雨归舟
父亲这一生,画了一系列雨景作品——《万竿烟雨》、《潇潇暮雨》、《山雨欲来》、《风雨归舟》、《巴山夜雨》、《嘉陵烟雨》、《千峰送雨》、《江南春雨》、《不辨泉声抑雨声》……古今中外,大概很难找到像我父亲这样喜欢画雨的画家了。怪不得有人形容他的作品是“一半山川带雨痕”。
傅抱石1945年 潇潇暮雨
傅抱石 1957年 风雨归舟图
傅抱石 巴山夜雨
傅抱石 千峰送雨图
傅抱石 山雨忽来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